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合計 738 詞彙 上一頁 1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祭紅釉祭紅釉
簡介 祭紅是景德鎮的陶工在明宣德時期創燒的著名紅釉品種,它是以銅為著色劑,生坯上釉,置於還原焰氣氛中,在1250℃-1280℃溫度下一次燒成。祭紅色澤深沉穩定,不流釉不脫口,釉面也罕 祭紅釉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祭紅始創於明永樂、宣德年間。在古時皇室常以它...
祭藍釉祭藍釉
瓷器釉色名。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
no image霽紅釉
簡介 瓷器釉色名。亦稱“鮮紅釉”、“寶石紅釉”、“積紅釉”、“醉紅釉”。是明宣德時創燒的著名銅紅釉品種,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潤,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用普通製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氧化銅含量少於1%,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 著名品種 霽紅又稱“祭紅”、“積紅”、“寶石紅...
霽藍釉霽藍釉
瓷器釉色名。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
霽青釉霽青釉
瓷器釉色名。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
no image夾砂陶
古代陶器的一種。為使陶坯燒製受熱時不易裂開,特意在陶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所以稱這種陶器為“夾砂陶”。 夾砂陶成分 胎體含砂粒的陶器,是選擇含砂量較大的陶上,或在泥料中摻細砂作羼和料製成。 最早開始 新石器時代開始生產 特點 耐高溫 陶胎含砂能提高陶器耐熱急變的性能,不但能耐高溫焙燒下不變形,...
no image夾炭黑陶
古代陶器的一種。是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一大特徵,他處較罕見。陶胎中佈滿大量炭的晶粒,顏色墨黑,炭和泥是陶質的主要組成部分。炭素是植物碎末和稻穀穀殼等,先燒成炭後再羼入泥土。有意加進炭素,是為了泥土在成型過程中減少收縮,其作用與摻砂的作用一樣。由於炭素的作用,再加陶胎在焙燒中未能充分氧化,因此陶質呈黑色,內胎黑得更濃...
no image嘉靖粉彩紫砂壺
明代紫砂珍品。 1975年山西襄汾縣出土。通高12.4厘米。細砂泥,手製與輪修結合製成。胎呈深赭色,表面光滑有光澤,執把孔入二指,稱手得力。灌水齊內緣,容積460毫升,置蓋後水不溢出,流水通暢,底部有陽文篆​​刻“競媚清秀”印款一方。繞壺腹一周,施粉彩山水畫。紫砂施彩釉,僅見有琺瑯彩,粉彩施釉,屬罕見。這件粉彩紫砂壺,...
no image嘉靖窯
明嘉靖(1522—1566)時景德鎮官窯。燒製回青瓷。五彩瓷盛行,有內外夾花(又稱兩面彩)和錦地等,畫面複雜,自此以後,畫瓷多繁瑣華縟。畫瓷花式繁多,《佩文齋書畫譜》提到的就有八十七種之多。傳世精品很多,如綠瓷燎爐、大尊、犧尊、扁壺、大羹碗和牡丹瓶等。有一種叫壇盞的小石甌,正白如玉。是有名的產品,成套的餐具,也盛行於此...
no image郟縣窯
唐代瓷窯。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在發現黃道、黑虎洞及石灣河三處遺址中,黃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標本,石灣河則屬元代遺址。產品以白瓷為主,黃瓷次之,此外還有黑瓷。唐代遺物有黑釉斑點花瓷、黃釉及白釉綠彩品種;綠彩呈碧綠色,在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省九處瓷窯所燒同類品種中,色彩最美。元代遺物有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黑花裝飾及鈞釉器...
no image賈壁村窯
隋代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窯場。在河北磁縣賈壁村。所燒青瓷質可分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像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為多。器物特徵是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裝飾上除缽形器內劃有...
尖底陶瓶尖底陶瓶
尖底陶瓶,古代陶製水器。形式較多,一般是小口、細頸、長圓桶形腹,尖錐狀底。質地多是細砂紅陶或泥質紅陶。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常見。 考古和歷史資料及價值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於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種陶器。這種陶器一般為小口細頸、斜肩鼓腹、瘦長體尖底、腹部有對稱雙耳,可略稱為小口尖底瓶。它的產生年代大約在距今65...
no image建安窯
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緻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
建窯建窯
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緻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
no image江官屯窯
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 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器物燒製比較粗糙,胎體較粗鬆,雜有紅、黑色顆粒,普遍施化裝土。釉色,白釉白中閃黃,白地黑花器,...
no image漿胎
陶瓷坯胎之一。選擇細緻的瓷粉,加水澄清,融成泥漿而製成。色如米漿,質輕而薄。如明代和清代康熙、雍正時期的白釉印花及青花碗等屬此類。一般做較精緻細瓷器。...
豇豆紅釉豇豆紅釉
瓷器釉色名。亦稱“美人醉釉”。清康熙時銅紅釉名貴品種之一。燒製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後吹上一層顏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面釉,入窯高溫還原焰燒成,呈色變化較多,粉紅色中略帶灰色的稱“豇豆紅釉”,灰而色暗的稱“乳鼠皮釉”,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點綠釉”,帶紅塊的稱“孩兒臉釉”等。 簡介 瓷器釉色名。亦稱“美人醉釉”。清康熙...
no image醬色釉
瓷器釉色名。亦稱“紫金釉”。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始於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潔瑩潤,並有桔皮紋;嘉靖紫金釉色澤較淺,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清順治、康熙、乾隆時紫金釉較為流行,康熙時釉色黃褐,多用於器物口部邊沿;乾隆時在醬色地上抹金並加以描金的仿古銅彩器,是當時製瓷工藝中...
no image郊壇下官窯
南宋時置窯於修內司,在今浙江杭州鳳凰山,沿襲舊制仿燒,稱“修內司官窯”,這個窯址迄今未發現。後於郊壇另設新窯,在今杭州烏龜山,稱“郊壇下官窯”,窯址範圍很大。 1956年作了部分發掘。郊壇下官窯燒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瑩潤澤,猶如美玉;釉面多有紋片;器口及底部露胎處,呈灰或鐵色,稱...
no image嬌黃三彩
瓷器裝飾技法。始於明代正德時期。盛於清代康熙。黃、綠、紫色為主,單線平塗。但並不限於此三色。因不用或少用紅色,故名,又因其中的黃色類似葵花初開時花萼的顏色,又稱“澆黃三彩”。明代在白瓷胎上先線描、刻繪。再加彩低溫燒成。清代加彩方法多樣。參見“正德三彩”、“康熙三彩”。...

合計 738 詞彙 上一頁 13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