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合計 1314 詞彙 上一頁 45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
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 (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出生於阿爾吉利亞。 生平經歷 阿爾都塞1937年進入里昂知名中學Lycée du Parc讀書,課業表現十分優異,並於畢業後被最高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錄取。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
艾菲索斯艾菲索斯
艾菲索斯(Ephesus)是土耳其最有觀光價值的古城,也是目前世上保存的最好也最大的希臘羅馬古蹟城。阿爾特米斯神殿名列古世界7大奇景,這座城是埃及豔后拜訪安東尼讓古羅馬人驚豔的地方,也曾富裕到在公元前400年就有街燈! 簡介 中文名稱: 艾菲索斯 土耳其名字:Ephesus 土耳其名字:Efes 建造年代:公...
no image奧伏赫變
奧伏赫變德語aufheben的音譯意譯為:揚棄(哲學名詞) 包含拋棄、保留、發揚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不是簡單地拋棄,而是克服、拋棄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和繼承以往發展中對新事物有積極意義的東西,並把它發展到新的階段。 1.  [sublate;develop wha...
no image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三論宗理論與觀行的中心。三論宗的根本聖典,是龍樹論師所造的《中論》(也叫作《中觀論》)。但是龍樹論師自己所造只是《中論》的頌文,現存梵本,叫作《根本中頌》。所謂八不,即龍樹論師於《中論》的篇首所說。 起源 龍樹論師的思想,淵源於《般若》等經。 《般若》立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即宇宙萬有)當體性空,破除由於假...
巴門尼德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希臘語Παρμενίδης 或Ἐλεάτης 英語Parmenides of Elea,約公元前515年∼前5世紀中葉以後)是一位誕生在愛利亞(南部意大利沿岸的希臘城市)的古希臘哲學家。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愛利亞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克塞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
般舟三昧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又稱“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世尊住世時,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颰陀和菩薩與五百菩薩俱。颰陀和菩薩叉手長跪白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佛告颰陀和菩薩:“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
no image必然王國
必然王國,作為哲學名詞,是人受物支配的社會狀態,自由王國是人支配物的社會狀態。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認識必然、爭取自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 定義 來源於德語Reich der Notwendigkeit 是指人們沒有掌握自然界和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之前,行為活動受自然界和社會...
不可知論不可知論
一種唯心主義的認識論,認為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它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認社會實踐的作用。最初由英國生物學家TH赫胥黎於1869年提出。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許多流派從不可知論出發來否定科學真理的客觀性。否認認識世界...
no image不行而知
詞條來源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孔子曰:知而不行,是不知也 涵義解釋 老子認為,對事物的認識不應到客觀世界中去求,認識不是從實踐中來的。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戶,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第四十七​​章)。這就是說...
no image才性之學
簡介 中國漢魏之際討論評論人物的標準和原則的學說。其代表人物有劉劭、鐘會、傅嘏、王廣、李豐等。所謂"才"一般是指人的才能,而"性"大體是指決定人的才能的內在品質。晉人袁準的《才性論》說:"性言其質,才名其用"。...
藏傳因明藏傳因明
圖書信息 書 名: 藏傳因明 作 者:王森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09年08月 ISBN: 9787101067057 開本: 16開 定價: 22.00 元 內容簡介 《藏傳因明》是王森先生的遺作,全書共8篇文章,其中6篇先生生前曾發表過,其餘2篇系新發現舊稿,現由我們整理出來作為《藏...
長春真人長春真人
基本信息 遊戲名稱:沉思冥想[1] 遊戲類型:裝扮小遊戲 遊戲大小:1409K 遊戲站點:4399小遊戲 遊戲介紹 這個可愛的女孩經常一個人來到河邊靜坐,望著潺潺的河水陷入沉思當中。可能是思考一些事情,也可能是無聊的發呆。但是這種沉思會給你帶來一種奇妙的感覺。 操作指南 如何開始 遊戲加載完畢即可...
沉思冥想沉思冥想
由南朝宋畫家宗炳提出。 “味象”即“觀道”,“澄懷味象”與“澄懷觀道”同。宋書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而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有疾還江陵,歎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澄懷味象”由此而來。 澄懷:指虛淡空明的心境 味:指審美享受,審美愉悅。 象:指自然山水的審美形...
no image澄懷味象
無所不視,無所不聽,明查一切。 《論衡*實知》:“先知之見,方來之事,無達視洞聽之聰明,皆案兆察跡,推原事類。”...
no image達視洞聽
道德修養(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個人自覺地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轉變為個人道德品質的內在過程。不同社會、時代和階級的道德修養有不同的目標、途徑、內容和方法。 基本概況 人的思想是廣闊無邊的,道德倫理無處不在。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道德修養
道德原則 : dào dé yuán zé 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係的根本指導原則。是對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關係的本質概括,最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經濟關係和階級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現了道德的社會本質和人們行為的基本方向。在中國,通常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體系中的道德原則是集體主義。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原...
no image道德原則
dao zai wuzhong 道在物中 中國古代哲學的命題。意指道理、規律存在於客觀事物之中。老子首先以“道”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萬物之宗、萬物之母,是產生世界的總根源,又是脫離物質而獨立運行的抽象規律。莊子提出“道”無所不在, 甚至“在螻蟻”、“在稗”、“在瓦甓”、“在尿溺”,但其前提是“物物者非物”...
no image道在物中
北宋張載《正蒙·大心》:“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認為這是人生而固有的,無須接觸外界事物,只要通過內心修養就可以把它發揮出來,並認為它高於“見聞之知”。後為宋明理學家所利用和發揮。...
no image德性之知
狄奧根尼:古希臘哲學家,狄奧根尼:卡帕多細亞王國大使,...
no image狄奧根尼
...

合計 1314 詞彙 上一頁 45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