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合計 259 詞彙 上一頁 5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漢代俑漢代俑
漢代俑的質料以陶質為多,但江南仍多流行木俑。有少數石質或金風俑出土。西漢時期,帝后陵墓附近的叢葬坑和陪葬募,出土有數量較多的陶俑,均為模製,上施彩繪。形體比秦俑小,造型則較為生動。西安任家坡漢陵叢葬坑中出土的陶俑,都是侍女形象,或坐成立,衣著艷麗,體態端莊,立俑高50厘米左右,坐俑高35厘米左右。 咸陽楊家灣漢墓 ...
no image漢代俳優陶倆
在東漢墓中,先後出土有不少擊鼓說笑的陶俑。其中以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墓出土的俳優坐俑,塑造最為生動。高53厘米,俑為一老翁,身材矮胖,上身袒裸,大腹如鼓,赤足,左臂環抱小鼓,右手握鼓槌,左足曲蹲,右足翹舉,表情幽默風趣。老翁可能為一優人。古代優人分侶優和俳優。侶優以表演歌舞為主;俳優擅長滑稽諷刺,以伶俐的口才,...
no image漢畫像石雕刻技法
主要有六種,陰線刻、凹面刻、減地平面陰刻、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 主要有六種:一、陰線刻,圖像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如山東福山東留公村墓的車騎出行畫像。二、凹面刻,把物像輪廓內剔成凹入的平面,再以陰線刻劃細部,如南陽楊官寺墓門扉畫像。三、減地平面陰刻,在平滑的石面上,將物像輪廓外減地,使物像呈平面凸起,細部再用陰線刻...
no image漢畫像磚墓
東漢時期以嵌入墓壁上的畫像磚為裝飾的墓葬。集中分佈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區。其他地區也偶有發現。墓主大都是當地豪強。早在清末,這種漢畫像磚已為收藏家所著錄,由於都是非發掘品,對其在墓中的位置及準確涵義並不清楚。建國後,通過對成都、新繁、新都等地畫像磚墓的發掘,搞清了墓中整組畫像磚內容的相互關係,同當地的畫像石墓中整組相比,...
no image漢市井畫像磚
漢代畫像磚精品。四川廣漢縣出土,高28厘米、寬48厘米(左上殘缺)。磚面表現了市井的部分場面。左邊有門垣(闤闠),其上有隸書題記“東市門”三字。門內側有一灶,灶上有釜炊之器。一人在灶前操作,並回首與人呼應。中間和上端有六人分為三組,相對交易。右邊有一市樓,樓頂棲一朱雀。樓上懸大鼓,樓下二人若賓主相對而坐;其右一人頭戴高...
核桃面人核桃面人
核桃面人,是由面塑藝人曹儀策,在19世紀六十年代所創始的。它是一種20毫米左右的微型面塑,專門放置在半片核桃裡供人欣賞。 核桃一般選用比較大的。形狀周正的。精選後切開,取出肉餡,經過曬乾,進行粗磨、上色、上漆、上蠟。上漆上蠟是為了有好的光澤和防腐蝕。 “紅樓夢面塑”,通常在平分的核殼內放進一個或兩個面人再裝飾桌凳、花...
河姆渡文化骨牙器河姆渡文化骨牙器
河姆渡文化,為我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浙江餘姚縣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佈於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東達舟山島。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300年。 河姆渡文化,為我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浙江餘姚縣河姆渡而得名。主要分佈於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東達舟山島。年代約為公元...
no image河姆渡文化骨匕
原始骨器雕刻中的藝術珍品。 1973—1977年,餘姚河姆波遺址出土。這是一段骨匕的柄部,兩頭是幾何線紋,中間刻一對雙頭鳥紋。刻工精細,運線流暢,造型生動。表現了原始骨雕藝術的高水平。...
no image河姆渡文化木雕魚
原始社會木雕中的珍品。 1977、1978年,浙江餘姚河姆波遺址出土。長11厘米、寬3.5厘米、厚2.7厘米。形像生動,周身陰刻大小不等圓窩紋。距今七千年,是我國木雕工藝品最早的實物之一。...
no image河姆渡文化鳥形牙雕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距今七千年。長15.8厘米、寬3.4厘米、厚0.8厘米。形似牙匕。正面微凸,雕刻弦紋和斜線紋相間的圖案。一端作鳥頭,喙彎曲。一端作長尾,中間飾翅膀。側視這一牙雕,似鷹一類猛禽。背面製作較粗,中左側鑽有一小圓孔,擬為懸掛飾物。...
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
簡介 “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又被稱作“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是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藝術珍品。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觀念和最高藝術成就。從這些藝術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對鳥的喜愛和對太陽的崇拜。 該牙雕於1977、1978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長16.6厘米、殘寬5.9厘米、厚1.2厘米。正面用陰線...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
河州磚雕河州磚雕在甘肅、青海、寧夏一帶壯素負盛名。源於北宋,成熟於明、清。臨夏,古稱河州,故取名“河州磚雕”。河州磚雕有捏活,刻活之分。捏活是先把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製成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鳥蟲等圖案,然後入窯焙燒成磚。 “刻活”是在青磚上用刀刻製成各種浮雕圖案。臨夏民間住房、寺廟、觀庵上,到處都可看到磚雕藝術。在...
no image紅山文化女神彩塑頭像
出土於遼寧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後期,距今五千多年。女神頭像頭頂和左耳殘缺,鼻脫落。高22.5厘米、寬16.5厘米,相當於真人大小。額頂發跡平直起棱,鬢角齊整。耳長圓,微前傾。眉問處圓凸。鼻樑低。眼窩較淺,雙眼嵌淡青色圓餅狀玉片為睛,眼梢上挑。顴骨高聳。嘴大,外咧。頦尖豐滿,向...
紅田石紅田石
概述 雕刻工藝品用材。壽山石品之一。紅色田石名“紅田”,分“正紅”和“煨紅”兩種。正紅,色如桔皮,鮮豔通明,又稱“桔皮紅田”,極為罕見。煨紅,是因燒草積肥等人為原因,使土層受熱,而埋藏田中的田黃石受高溫影響,表皮二氧化鐵引起化學變化,形成紅色層,肌裡則依然保持原有黃色。往往遜其溫嫩,所以不為人們所珍重。 稀有石種-...
no image侯馬董玘堅傃金墓磚雕
侯馬董玘堅傃金墓磚雕,是金代董玘堅傃墓,葬於金大安二年(1210),位於今陝西省侯馬市。 描述:董玘堅傃墓,墓頂為八角形藻井,四雖滿砌雕磚。北壁砌堂屋3間,明間設曲足花桌,上趕牡丹盆花,桌兩旁坐墓主人夫婦。兩次間各立雕花屏風和侍童侍女。東西兩壁各雕6扇格子門,障水版上雕花卉人物。南壁墓門兩側砌鎮宅獅子和盆花。四壁上部...
猴柴磹猴柴磹
  雕刻工藝品用材。壽山石品之一。一名“九茶岩”,又移“猴茶南”。產高山峰北面三公里的猴柴南山,以出產工業用葉蠟石為主,亦產工藝用石。早在南宋,就已開採用作刻製石俑。石質稍鬆軟,微透明,但多含砂丁。有黃、綠、白、灰、紅赭色,以黃、綠為常見。質通靈而肌裡隱色斑和條紋,狀如檳榔芋者,名“檳榔九茶岩”。色白者,名“白九茶”。...
no image護樁泥
傳統彩塑技法。指構成肢體的初步大樣,用粗泥即可。行活稱“抓糙”。...
華嚴寺遼代彩塑華嚴寺遼代彩塑
在山西大同市西部。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 歷史沿革 始建於遼,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亦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故云中( 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帶)特建華嚴禪寺。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
黃凍黃凍
簡介 黃凍為雕刻工藝品用材,壽山石中水坑石的一種。凡“黃水晶”中,色如初剝之枇杷,純沾無瑕而凝膩者,稱“黃凍”。 黃凍質地膩如蜜蠟,故又稱蜜蜂蠟,石性純淨無瑕,色如枇杷,肌理間有紅筋,似田黃凍,唯無石皮。金石畫家陳子奮稱其“儼如宜都枇杷,令人食指欲動”。 屬於壽山石(Shoushan Stone),中國傳統“四大...
徽州磚雕徽州磚雕
徽州磚雕是傳統“徽州四雕”之一。引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簷、屋頂、柱礎、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 簡介 磚雕(tile carving)是指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是...

合計 259 詞彙 上一頁 5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