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銅鈁 方形的壺在戰國以前叫壺,到了漢代起了個專名叫“鈁”。 《說文解字》:“鈁,方鐘也。”現存的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銅鈁銘文稱:“銅鈁容六升,重廿九斤”(參閱《夢郼草堂吉金圖錄》),自名為鈁。用以盛酒漿或糧食。形狀方形、長頸、大腹、有蓋。盛行於戰國末至西漢初。
簡介
方形的壺在戰國以前叫壺,到了漢代起了個專名叫“鈁”。... |
 | 銅缶 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圓腹、有蓋,身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於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為缶的,有春秋中期的“欒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宣城出土的春秋晚期“蔡侯缶”。中國八音中的土類樂器,主要的只有兩種,一個是塤,另一個是缶。缶的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火缽,是很少見的樂器。塤的歷史悠久,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距今已有7000餘年,最... |
 | 銅釜 炊器。斂口、圜底、或有兩耳。其用如鬲,置於灶口,上置甑以蒸煮。盛行於漢代。古代的釜,有銅製的,也有鐵和陶製的。... |
 | 銅簠 即古文獻裡的“胡”或“瑚”。是古人用來盛稻粱的用具,它的用途相當後世的盤子。長方形,口向外侈,蓋上有兩耳,蓋上有四個短足,蓋子與器物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成為器蓋,打開來時就成為相同的兩器。簠只通行於周代中期,戰國以後漸衰退。商代和秦漢時代,都沒見有簠。早期的簠的特點是足短,口向外侈;到春秋末時,簠的足漸變高,器變深,這... |
 | 銅蓋弓帽 古代車上的部件。多用青銅製作。管形,有鉤,系裝套在車蓋弓骨的末端。... |
 | 銅鬲 簡介
古代文物。 1963年修建水渠時在西寧市大堡子鄉鮑家寨西山根出土。青銅鑄造,移口、短頸、深腹、分襠袋狀錐足,通高15.4厘米,口徑11.8厘米。口部附有一對半圓環耳,頸部飾3道弦紋,腹部飾雙道人字形紋。其形制、紋飾與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的商代銅鬲近似。出土地點是一處卡約文化墓地,可能屬卡約文化時期,是迄今為... |
 | 銅觚 文物簡介
古代飲酒器,大致相當於後世的酒杯。長身、侈口、細腰、圈足。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狀。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初期。商代前期的觚較商代後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這件商代青銅觚呈喇叭形撇口,束頸,鼓腹,外撇高圈足。頸部凸起兩道弦紋。腹部上下飾一周聯珠紋,主體飾變形饕餮紋,整個紋飾分為寬窄均等的三列,軀幹由雲紋勾成,尾上卷,軀幹... |
|
 | 銅轂 古代車上的部件。安裝在車輪兩側的軸上,使車輪保持直立,避免內外傾斜。銅轂上並製有精緻的紋飾。... |
 | 銅簋 銅簋是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二號墓出土的文物,銅簋,高8.8厘米,內刻“止寶餐”銘。
簡介
名稱:銅簋(Guǐ)
製造年代:宋
材料:銅
規格:高8.8厘米
文物出土: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二號墓出土
文物現狀:荊州博物館收藏
介紹:
此圖是一件宋代的銅簋,高8.8厘米,內刻“止寶餐”銘。其器形仿商周時期青銅... |
 | 銅盉 古代一種盛酒器。一說是古人凋和酒、水的器具。形狀較多,一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盉之間有鏈相連接。盉從商代至戰國都有,尤其盛行於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欵足(空心足);還有一種異形盉,流在頂上,主要見於商代前期。周代的盉欵足的較少,多四足的。春秋戰國時出現了圓腹、有提樑的盉。信宜銅盉的形制... |
 | 銅壺 lkjvbdkuhbjdlbdlkjnoigdj i
《銅壺》
基本信息
小說《銅壺》
作者:薛燕平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5月
書號:9787531340096
定價:26.00元
內容簡要
北京舊城區犄角旮旯的故事;北京四合院裡的人生百態;
作家簡介
薛燕平,一個以寫北... |
 | 銅虎符 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一符從中剖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一半,使用時兩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多作成動物形,尤其常作成虎形,故稱“虎符”。現存最早的符是戰國時期的。秦、漢的符仍多沿用虎符的形式。符除用銅製外,也有用金、玉、竹、木製成的。
簡介
每隻兵符上都有編數。編數的多寡不僅體現著兵符的用途... |
 | 銅斝 古代溫酒器。形狀象爵,但較大。有三足、兩柱、一鋬,圓口、平底、無流及尾。有的腹部分襠,形狀象鬲;也有少數體方而四角圓,下有四足,帶蓋。主要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設計工藝
【規格】:高30.5厘米、口徑17-18厘米
【年代】:距今3600年左右的二里頭文化
【收藏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陝西曆史... |
 | 銅鑑 用青銅鑄作的照容用具。亦稱“青銅鏡”、“照子”、“銅鏡”(少數用鐵鑄成,稱“鐵鏡”)。在玻璃鏡未發明前,古人都用銅鏡照臉。銅鏡是用泥範鑄成,這種範稱“鏡範”。鑄成後,照容的正面須用玄粉和白旃摩擦,才能光潔明亮,供人使用。鏡背,常鑄有紋飾,這些紋飾的產生、發展和消亡,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風尚有直接、間接的聯繫。目前我國發... |
 | 銅鐎鬥 一種古代溫器。一般認為多用於溫羹。多用青銅製。一般是附長柄的盆形器,下附三足,也有帶流的。柄端常作獸頭形。或說又名“刁斗”,古代軍中“晝炊飲食,夜擊持行”。盛行於漢及魏晉時代。... |
 | 銅角 ... |
 | 銅禁 簡介
古代承放酒器的器具。我國已知出土八件銅禁,
類型
六件西周初年禁作扁平立體長方形,上飾夔紋。前四件均為黨玉琨盜掘所得。其中一件藏美國紐約市博物館,每壁有八個長方孔。一件現藏天津博物館,出土於寶雞鬥雞台戴家溝,高23厘米,長126厘米,寬46.6厘米,中空無底,禁面上有三個微凸起的橢圓形子口,中間的子口略小於... |
 | 銅句鑃 古代樂器。句鑃這個名稱不見於古籍,“鑃”這個古字的讀音,學術界也還沒有確定。現存句鑃上多有“擇其古金鑄句鑃,以享以孝”的銘文,說明這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用的樂器。形似鐸,使用時口朝上,以槌敲擊。盛行於春秋時期南方吳、越等國。... |
 | 銅镢 青銅器。破土起土用的農具。古書裡也稱為鐯(音桌)。青銅镢體較長大,單斜面或雙斜面刃,頂端有長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裝柄,柄與镢體成直角。最早見於商代,春秋戰國時較多。有的銅镢上部,裝飾有花紋。... |
 | 銅罍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 《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儀禮·少牢饋食禮》:“司空設罍水於洗東,有枓。”說明罍具有盛酒、盛水的兩種用途。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通常在一側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罍主要流行於商和西周。方形罍一般為商代器,圓形罍在商和西周都有。
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