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是中大型的昆蟲,日間活動,易於觀察,與植物的關係密切,而且分布範圍廣,不論在原始的或干擾嚴重的環境中都有蝶類活動。加上蝴蝶討喜,研究較多,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知識,使得牠們成為重要的監測指標生物。
蝴蝶族群發生的變化可以反映環境的改變,而長期的蝴蝶監測不僅能夠評估常見的和稀有的蝴蝶在區域層級和國家層級的族群變化,這些變化還能反映自然環境品質,做為制定保育政策的重要參考。
英國自1976年起,利用Ernie Pollard發展的穿越線調查法(又稱Pollard walks),監測全國的蝴蝶多樣性,迄今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穿越線調查的基本原則是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以一定的步行速度,沿著固定的路徑(穿越線)觀察、記錄固定空間範圍內出現的蝴蝶種類及數量。這種方法安全、迅速、簡單、技術性低、成本低,能快速取得族群變化的資料,還能透露氣候對蝶種豐度與蝴蝶群聚的影響、不同蝶種的拓殖與滅絕、族群動態及物候學等資訊,獲得調查地區所有的蝴蝶種類及其族群數量。英國的蝴蝶監測計畫以標準化的穿越線調查法,按照固定的頻率調查蝴蝶。累計行走56萬公里,記錄了63種、一千六百多萬隻次的蝴蝶,記錄的蝴蝶占全英國的90%。這些長期累積的大量資料,直接說明了蝴蝶種類及數量的變化,還可以分析、探討蝴蝶豐度及物種多樣性的時空變化,並評估環境、人為活動及氣候變遷對蝴蝶族群的影響。
目前全英國設有750條監測蝴蝶的穿越線,荷蘭也設置了相當的數目,其他加入蝴蝶監測計畫的歐洲國家,包括比利時、西班牙、德國、法國、芬蘭等12國。在美國,伊利諾州監測蝴蝶已逾20年,俄亥俄州和佛羅里達州也都建立了蝴蝶監測網絡。這些網絡不但可以反映州(省)層級、國家層級的生物多樣性變化,只要採用標準化的調查方法,還可以整合前述層級的資料,反映更大尺度的區域生物多樣性變化。
在臺灣,以穿越線法調查蝴蝶行之有年。不過這些調查多以確認特定地點的蝶相為主,也就是以獲取蝴蝶名錄為重,蝴蝶數量的資料則較為稀少,甚或闕如。此外,調查的方法也有差異,例如穿越線的長度不一,調查時未注意氣候條件等,因此不同的調查結果很難比較分析。近年來,臺灣的保育團體、社區在各地進行蝴蝶普查,大幅提升了地方保育意識,也建立了蝴蝶多樣性保育的基本資料。可惜的是,這些努力和學者專家的調查一樣,沒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
類別 :[科學][自然科學][自然][生物] 上傳 會員 :knowledgeft(knowledge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