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秦漢兩代:也許割地賠款才是真相

在前面的《戰爭福利學》一節中我曾談及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戰爭的策動者往往會逃脫戰敗的懲罰。因為戰爭的策動者往往是社會群落中最高權力的執掌者。從政治角度來分析,如果戰敗方需要為失敗支付成本如戰爭賠償等,至少要有一個明確的責任承擔人。毫無疑問,戰敗方最高權力的執掌者將是扮演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

圍繞著戰敗責任人的視角去考慮白登之圍,線索就明朗了許多。匈奴單于應該不至於有對漢軍趕盡殺絕的意圖,更談不上有殺掉漢高祖的意圖。如果殺掉劉邦,漢帝國勢必會立新的最高掌權者,那麼對於匈奴來說,就等於喪失了索要戰爭利益的機會,不僅得不到經濟補給和經濟資源,還可能白忙一場。因為沒有人來為此負責。而扣留劉邦,其實際效果與殺他無異,漢帝國同樣會立新掌權者。關於此,千年後的宋朝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這裡就不做詳細介紹了。  

可以說,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匈奴人都沒有堅定地格殺漢軍團及其統帥的意圖。事實上,用於戰爭中的殺戮大多只是手段而絕非目的。

  

客觀地審視白登之圍,任何人都無法否認那是一場兵力相差極為懸殊的對抗。匈奴人以眾擊寡,以強凌弱,而且士氣正旺。反觀漢軍,形勢是非常被動的。由劉邦親率的先鋒部隊脫離了主力軍團,被大約三十萬匈奴軍隊團團圍住。史書中的花絮告訴我們,漢軍團被圍七個日夜,經濟補給奇缺,士兵餓得連弓都拉不動。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堅守七天直到脫困,其難度之大不亞於坐地昇仙。我們不排除歷史上有小概率事件發生,然而這件事情前後疑點重重,違背常理之處太多,並且所有的解釋都很牽強,甚至有幾分欲蓋彌彰的味道。這令我忍不住又多了幾分思考。

  

歷史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呢,比如說劉邦因兵敗被俘,或是主動投降,而後通過外交談判的手段來解除落入敵手的窘境,至於白登脫困的說法只是一席炮製出來的謊言?這個匪夷所思的想法進入腦子後,我開始著力思索其可能性與合理性。

  

戰爭的通行法則是戰敗方屈從於戰勝方的力量,並接受其開出的休戰條件。僅以最常見的經濟要求為例,割地賠款作為戰後的經濟補償,其廣譜性可稱得上冠古絕今。

  

經歷白登之圍後,於漢高祖執政的後續年間裡,馬邑地區以及平城一帶的土地資源信息,就徹底從史書中銷聲匿跡了,而後有史記載的邊患戰禍主要都集中於馬邑東南方的漢屬代地。那麼馬邑及其西北的平城究竟歸屬於何方,則成了語焉不詳的話題,這確實是一樁頗值得玩味的事情。劉邦脫困後,馬上著手和親事宜,並每年向匈奴提供布匹、絲綢、酒和糧食等經濟給養。被後世稱為歲貢的政治行為即刻出現在兩國戰後,而這又恰好是由戰敗國提供給戰勝國的,再聯繫到前面的土地問題,兩相對應之下,就更值得旁觀者玩味了。

  

有關劉邦兵敗被俘或是投降,只是一種猜想,尚無明確的證據證明,只能從一些側面信息中得知,雙方的停戰協議很可能是建立在漢方屈服的結果之上。史書上與此相關的內容,很可能再一次因講了政治而在真實性上摻雜諸多水分。

戰敗後的割地賠款,對於作為統治者的劉邦來說,雖然覺得蒙受損失和屈辱,但是比起丟掉統治權來說,並不是更加難以接受。這是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問題,是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面臨矛盾的問題。以其確保政治地位為出發點不難發現,只有保住統治權才能保證自己享受到高人一等的經濟給養以及種種特權,這是其全部利益的根源。失去部分土地,只相當於失去部分利益,而失去了統治權則等於失去了一切。

  

統治者的權力根基在於權威性上,這是他們不容觸碰的禁臠。為了維護這虛弱的權威性不受損傷,他們不惜大開殺戒,更毋論滿口謊言。兵敗被俘或投降,在一貫勝者王侯敗者賊的社會氛圍裡,絕對是權威性的天然大敵。這道理意味著即使劉邦真的如假想中那樣兵敗,也不會對外道出事實的真相。

  

至於割地賠款,則更是維護統治權的大忌,因為這是有損於整個社會群落經濟利益的行為。土地是一切經濟行為的基礎資源,對於社會群落來說,減少了土地就等於減少了群落內的人均資源,這無須多言。而賠款卻是實實在在地把額外經濟負擔分攤到每一個社會群落成員身上去。史評中對戰敗並割地賠款的行為異乎尋常地深惡痛絕,動輒口誅筆伐,甚至把問題上升到民族大義、國家榮辱的道德高度上,其內在原因實為經濟利益受到損害而產生的應激反應。

  

將損害全體社會成員經濟利益的事情公佈於眾,是任何為政者都不敢嘗試逾越的警戒線,尤其是這一切的損失根源皆因自己的過失而起。若膽敢以身試戒,必會淪落至萬劫不復死無葬身的境地。為了降低甚至是轉嫁、迴避政治責任的風險,政客們拒絕信息的透明化,拒絕社會其他成員擁有知情權。是謂“君不密失其國;臣不密失其身”。由此推論開可知,食利階層和靠近食利階層的社會成員,也就是政治主體的成員,無論犯下多麼愚蠢的過錯,都不會公開直接承認,反而會顛倒是非黑白並力圖以此掩蓋過錯,最不濟,也要濾掉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可以說,政客們在美化自己時都是不遺餘力的,哪怕偽造歷史。

  

然而細考究起來卻很容易發現,凡是在政客指使下散佈出來的信息,幾乎條條水分十足,其內容無不是赤裸裸地自我吹捧,稱自己的決策英明果斷正確。至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何種情形,結果究竟是得是失,是盈是虧,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此時回望歷史中所談及的“陳平奇計”與“厚遺閼氏”的說法,卻感覺別有一番味道在胸中迴旋蕩漾。賄賂女人,卻不明說賄品所用何物,這很容易讓人誤解為能打動女人的東西,必然是華服美飾。殊不知,土地同樣可以用來做饋贈品。換言之,將戰敗割地說成賄賂匈奴單于的女人,這看起來只是自欺欺人。儘管兩個說法都是指同一件事,然而於政治上的意義卻不盡然,後者的說法擺明了是將嚴重的事件淡化處理,避重就輕。要知道,僅僅是說法的不同,割地事件的政治性質就會因此完全改變。

同樣的道理,一個“和親”的說法掩蓋了戰爭賠款的實質。甚至在後高祖時代的漢匈外事活動上,這“和親”都可以扯來做政治遮羞布。

類別 :[歷史][歷史時期][經濟][其他]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2.90.*.*)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