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又稱“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世尊住世時,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颰陀和菩薩與五百菩薩俱。颰陀和菩薩叉手長跪白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佛告颰陀和菩薩:“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基本簡介

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颰陀和菩薩與五百菩薩在世尊前發願,於當來後亂法時期自共護持教授是三昧。

經文講解

《佛說般舟三昧經行品第二》經文譯文

釋義騰法師 / 講

蘭若 月月 / 文字整理

(師父說,轉載時,對他所翻譯的白話文、註解不能做任何改動。否則將隱沒如來的密義,因為沒經過實修的人是不可能發現諸佛密義的。)

錄音下載

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

佛叮囑跋陀和菩薩,如果我們修行的人真的發菩提心想要修行成就,就要嚴格按照佛陀的教誡,帶眾實修,精進不退地努力,從而深入禪定,到達三摩地。

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要在善知識地指導下,樹立正確的信念,發大誓願,如理如法、持之以恆地行持正法,這樣就能深入禪定。

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夾雜和懷疑,哪怕頭髮絲那麼一點點都不留。防止一切散亂,全身心地收斂。這樣就能掌握到達三摩地的基本方法。這就是發菩提心者能超越六道輪迴,超過一般修行人、效果比較明顯的修行方法。

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

“立一念”強調的是樹立起一個正念,正念是正確的觀念;“宜一念”是保持一個清淨的念頭;而“立定信”是建立起堅定的信心,拿定主意的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相信般舟三昧行法是佛陀所說的,能夠究竟解脫的法門。 “隨所聞”的“隨”是遵從佛陀所講的客觀規律,絕對不是隨波逐流,“聞”是要心裡明白,掌握佛陀的教法。 “念其方”的“念”是應用的意思。即在根本不變的前提下,應用無量的方便法,保持住這一個淨念,斷除所有的執著、妄想、分別。要有信心,不要懷疑這個能夠讓我們一生解脫的法門。一定要既髮長遠心又發勇猛心,如車之兩輪,人之兩腿,同時並進,不可懈怠。心裡不要升起令我們退失大乘菩提心的任何雜念,不要考慮眼前能不能得到利益,亦不要考慮眼前會出現多大的困難和障礙。

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勿念遠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癢勿念飢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熱勿念苦勿念樂勿念生勿念老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勿念壽勿念貧勿念富勿念貴勿念賤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勿念大勿念長勿念短勿念好勿念醜勿念惡勿念善勿念嗔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勿念止勿念經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勿念舍勿念取勿念想勿念識勿念斷勿念著勿念空勿念實勿念輕勿念重勿念難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淺勿念廣勿念狹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勿念子勿念親勿念疏勿念憎勿念愛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勿念敗勿念清勿念濁斷諸念一期念意勿亂

現在所說的“勿念進、退、前、後、左、右、無、有、遠、近、痛、癢、飢、渴、寒、熱”,指的不僅是方位名詞以及所處的地方,不僅是外相上的有無,也說明了在行持中,所出現的“發動現象”,還說明了身體的各種感受,這些都屬於“八觸”的範圍,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這些虛妄的感覺,不要攀緣,不要去想。至於“勿念苦、樂、生、老、病、死、身、命、壽、貧、富、貴、賤、色、欲、小、大、長、短、好、醜、惡、善、嗔、喜、坐、起、行、止、經、法、是、非、舍、取、想、識、斷、著、​​空、實、輕、重、難、易、深、淺、廣、狹、父、母、妻、子、親、疏、憎、愛、得、失、成、敗、清、濁” 等,所有上面這些,不僅有“八觸”的虛受,也說明了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要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至於“斷諸念”,是對所有勿念的總結,要求我們漸次斷掉妄想、分別、執著,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空妙有”,“見相離相,見空非空”,即立即破,這是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期念意勿亂”是說,我們在行持中一定要保持清淨的正念,不能有夾雜間斷,也不能著到空相上而連佛號都丟掉了,不要現出寂寂無記的呆相,這就是從聞思修的方法。持戒不能虧缺,以戒的方便達到定的效果。

常精進勿懈怠勿歲計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獨處勿聚會避惡人近善友親明師視如佛執其志常柔弱觀平等於一切避鄉里遠親族棄愛欲履清淨行無為斷諸欲舍亂意習定行學文慧必如禪除三穢去六入絕淫色離眾受勿貪財多畜積食知足勿貪味眾生命慎勿食衣如法勿綺飾勿調戲勿憍慢勿自大勿貢高若說經當如法了身本猶如幻勿受陰勿入界陰如賊四如蛇為無常為恍惚無常主了本無因緣會因緣散悉了是知本無加慈哀於一切施貧窮濟不還是為定菩薩行至要慧起眾智

以上是說,我們在不斷精進的行持中,一定要保持長遠心,要通過各種方便,除掉“財、色、名、食、睡”五蓋,去除“貪、嗔、痴、慢、疑”五毒。所有三字訣的內容,說的是我們在行持中對外界一切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分別、執著,要達到“一相三昧”,在行住坐臥中(比如不要考慮我們是否走累了、該坐著休息了、要住好地方、該換個環境舒暢一下),沒有能修之心和所修之境,做到一如,達到“一行三昧”。讓六根與六塵斷開:讓眼根不攀緣色塵,眼不分別色相;讓耳根不攀緣聲塵,耳不分別聲相;讓鼻根不攀緣香塵,鼻不分別香氣;讓舌根不攀緣味塵,舌不分別味道;讓身根不攀緣觸塵,讓八觸的感受完全消失;讓意根不分別法塵,心念不分散,心不做計較。不著一切斷,即不空,不著一切常,即不有。不落斷常坑。漸次做到所有的這一切,就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全戒。至此,大乘菩薩行才會逐漸圓滿,清淨自性本具的智慧逐漸顯發,慢慢具足超世間的智慧。

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無所蔽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

佛陀總結前面的話對跋陀和菩薩說,堅持這樣的行法,就能到達三摩地。在較短的時期內見十方佛,知自性中本具的清淨法身佛與十方佛無二無別。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善男善女,完全按照佛陀的教誨去辦,不缺戒,身心清淨、專註一念,直到明白西方阿彌陀佛就在自性中。當下就能領解佛陀的真義。這樣就等於經歷了千萬億佛剎。有一個國土叫須摩提,只要不分晝夜,一心專念,經過七天七夜就能在自性中見到它。因為人的生命以七天為一個週期,踩般舟七晝夜色身會得到一定的轉化,七天七夜淨念相繼,雜念自然減少,智慧逐漸現前,極樂世界自然有。就像人在夢中所感受的境界。人在夢中並不分別白天或是夜晚,也不分別夢從哪來。我們不要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思想上設置障礙,導致不能見清淨佛國。佛陀開示跋陀和,菩薩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思維。當我們在修持中見到清淨佛國的時候,才能知道我們修行的障礙多如大山,重如須彌。不過有一條通往佛國的路,就在我們心中造作,自己掌握,心能清淨,心自作佛,不會再有障礙。這樣的菩薩不需用求天眼,自然能看透,不需得天耳,自然能聽到各種聲波的聲音。不用神足通,自然能到達十方佛國,在這一期的壽命未盡之前,活著到達淨土。就在這個世界,修般舟三昧念佛禪,便能生到實報莊嚴土。

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婬女字須門。

復有人聞婬女阿凡和利。

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婬女。

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淫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只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

比如有人聽到墮舍利國,有婬女名叫須門,另一個人聽到婬女阿凡和利,還有一人聽到婬女優婆洹。當時那些人並沒有見到這三個女人,聽到她們的名字便起了淫念。這三個人都在羅閱只國同時想念,於是分別在夢中與其想念的那個女人共宿。醒來後都感覺這個事情就跟真的一樣。

佛告跋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後得佛號曰善覺。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