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漢傳因明

因明產生於古印度,是古印度五種學問之一。五種學問即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因明梵音醯都費陀,屬於論理的學科。由宗,因、喻三部分組成,其中因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叫因明。

漢傳因明概述

1、因明的概念,產生與發展:

據傳說,因明是一位叫“足目”的仙人創立的。足目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印度正理派的創始人,其主要因明著作是《正理經》。不過,按照現在的學者的看法,《正理經》雖然託名足目,但實際上是正理派學者在他死後在公元250至350年間編纂而成的,因此它是正理派的集體成果。在佛教徒中,龍樹,無著,世親等大師都對因明有專門的論述。後來,陳那深入研習並著述,對因明學的完備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到了法稱則使因明理論更加完備。唐玄奘大師西遊求法,將一些因明論典帶回中華傳授。他從印度取回的657部經書中,有36部因明論著。在長安的大慈恩寺中,他開壇說法,講授因明。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他的弟子們競相創作因明論疏,使得因明的研究在當時興盛一時。他的弟子中有一個名叫棲玄的僧人,把他的因明譯本寄給當時的著名學者呂才,建議他研究。呂才對因明的研究非常認真,他不但仔細地研讀了棲玄寄給他的因明著作,還借來了其他法師的因明著作“更加究習”,並寫下了讀書心得,編成了《因明註解立破義圖》三卷。他甚至還打算把各法師著作中相互矛盾的部分拿去請玄奘解釋。

但是,由於呂才不是佛教徒,結果他的研究工作遭到了玄奘的徒眾的攻擊。令人痛心的是,當慧立等人猖狂地攻擊呂才的時候,玄奘沒有本著學術良心公平裁決,而是支持了他們的行動。如果玄奘是一個有眼光的人,他應該接受呂才的勸告,讓因明傳播到佛教以外的更大範圍中去,但他沒有這樣做。結果,呂才被迫“謝而退”之後,再也沒有人來從事對因明的研究和移植的工作了。 30多年後,隨著法相宗的衰落,因明也衰落了下去,並最終在中國失傳。直到1000多年後的清末,相關著作才被楊仁山等人在日本發現,漢傳因明這才得以重返中國。

學習因明的意義

在歷史上,因明是在辯論中產生,並在辯論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它是一門關於思維和辯論方法的學問。因明在古代印度知識體系中的地位,相當於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在歐洲學術中的位置。因此掌握因明,其主要用途有二:

第一,自悟。

由於因明在印度教育和學術體系中的位置,很多佛教著作是以因明作為論述工具寫成的。學習因明可以幫助自己深入理解典籍,並運用佛理正確地分析問題。

第二,悟他。

因明學是一門關於辯論的學問,因此因明可以作為一種工具平台,在其基礎上開展不同信仰者之間的辯論。在歷史上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運用因明於論辯,是古代印度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它的一些獨特的規定,使其特別適合於這個工作(我認為,就作為不同宗教和意識形態信仰者的對話平台而言,它優於形式邏輯)。

因明的三支量式

學因明,就應當知道量式的基本結構。一個完整的量式由宗(論點/命題)、因(理由),喻(例子)三部分組成,稱為三支量式。三支量式就是因明用來論證的格式。為了很好地論證,可以把這三部分都說全。

例如:

張三要死(宗)

因為張三是人(因)

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蘇格拉底是人,他就死了(喻)

如果已足夠把問題說清楚了,也不必非三支俱全不可。例如:張三要死(宗),比如蘇格拉底(喻)。



1、宗的概念

宗:又叫宗題,就是某人的觀點或主張。

宗,由兩部分組成,即:主詞和賓詞。

主詞:又叫前陳(亦稱宗法)或所別,就是一句話的主語,討論的對象。

賓詞:又叫後陳(亦稱宗所法)或能別,是說明主詞的。

例如:張三是人。在這句話中,“張三”是主詞(前陳),“人”是宗的賓詞(後陳)。

主詞與賓詞之間的關係用一句話來表示,就是“什麼,怎麼樣”。 “什麼”是主詞, “怎麼樣”是賓詞。

2、宗九過

①與現量相違

現量:是現實知覺,不加任何推理。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