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禮貌,有"友誼與熱情是柯爾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傳世。凡有客人來訪,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招待,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請客人吃,而以羊頭肉待客最為尊敬。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吃羊尾油,再請吃胛骨肉和羊頭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表示回敬。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還有馕、鍋貼、庫依瑪克(油馕)、包爾沙克(油炸麵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馓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麵、花卷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與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產與生活,柯爾克孜人的飲食結構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蔬菜開始進入農牧民的家庭,飯菜的品種也日益豐富多彩了。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忌諱,與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異之別。

飯前洗手後,餘水不可亂甩,須用布子擦乾,主人讓吃時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從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別。客人應將碗中食物吃淨,切忌將剩飯倒在地上。吃飯時不可揭開廚房門簾窺視,餐後要背向門退出。

婚俗

柯爾克孜族的訂婚習俗饒有風趣,他們對白色情有獨鍾,白色代表他們最喜愛的羊群。男方去女方家時,要把各種禮物和聘禮放在馬上,馬頭上要紮一朵潔白的棉花,這朵棉花也可以由新娘來扎。如果有人騎著一匹扎著頭上紮著棉花的馬,就說明此人是準備訂婚的,當地人們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對男方的到來,會表示熱烈的歡迎,還要做上豐富的佳餚熱情地招待男方,並商定吉日娶親。在有的地方,當男方來訂親時,如果表示同意了這門親事,女方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麵粉向他祝福,這預示著新郎,將會像白面一樣潔淨無暇。

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柯爾克孜的婚禮是在女方家進行的.早晨母親就要給女兒沐浴,並由母親,嫂嫂等人為新娘梳妝打扮。母親要為女兒梳頭,將滿頭的小辮子梳理成兩條大辮子,邊梳邊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別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並同時舉行叼羊,賽馬等活動,做抓飯,煮肉準備迎接新郎及家人。

1)第1天 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長者和青年組成的隊伍騎上馬,在樂隊的敲打聲中浩浩蕩蕩的送去聘禮。聘禮包括剛宰殺的兩隻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臟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和各種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擋在門口,逐樣檢查男方送來的聘禮,然後接納禮品,在門口還要進行女方給新郎禮品的展示,並在眾人的面前一一試穿衣物。

等到準備讓新郎進屋時,新娘家的男人們早就準備好了繩索。等新郎一進門,眾人一擁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綁,將其拴在帳篷前盡情戲耍。最後要由新郎的父親和兄長出面,向女方的親友求情,並向他們贈送禮物,這時他們才會給新郎鬆綁。

2)第2天 發喜糖

第二天婚禮儀式一開始,就由陪新郎來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將氈房頂部的天窗挑開,並從天窗口往外面撒杏乾、油果子、糖果等喜慶食品。這時,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開站在氈房裡等著搶那些東西,以分享這對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擺上宴席,招待遠道而來的來賓。

結婚儀式按伊期蘭教教規進行。由阿匐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馕,象征夫妻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為慶祝新婚,賓主們要舉行刁羊、賽馬、摔跤、角力等文娛活動。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帳簾內暢所欲言,嬉笑言歡;帳簾外,男女青年奏考姆茲和其他樂器,唱民歌,跳會面舞,做其他遊戲,一直鬧到深夜方歸。

3)第3天 回家轉

新郎要把新娘帶回到自己的新房。這時,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別。新娘的母親為了照顧女兒也陪同女兒同來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個月才返回。女方要為女兒準備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為嫁妝,用馬和駱駝馱上送去,同時還準備一匹馬,鞍具、籠頭和馬鞭。鞍具和馬鞭都要是全部是嶄新的,並用銀銅裝飾,十分講究。新娘回婆家時,要騎上這匹馬,這匹馬也算作為嫁妝送給女兒。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會受到各地牧民的熱情招待,新婚夫婦還要奉上喜糖等禮品作為酬謝。

宗教信仰

柯爾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雪豹和鹿(柯語翻譯為buhu,柯爾克孜族世界著名作家艾特瑪托夫的小說《白輪船》講述的也是跟母鹿有關)。除此,還信仰“烏買”女神(umai ene)。信奉祖先和天神,他們朝南方禱告,崇拜太陽,認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轉信伊斯蘭教,屬於正統的遜尼派。在東北部分柯爾克孜族信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柯爾克孜族絕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早在16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了。他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納菲派。禮拜寺是教徒活動的主要場所。禮拜寺多數建在城市。教規五功:“念功”、“拜功”、“課功”、“齋功”、“朝功”。

節日習俗

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掉羅勃左節等節日。過節時,男女均著新衣,並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柯爾克孜族中最受重視的人生禮儀有誕生禮、搖籃禮、滿月禮、割禮、喪葬和婚禮。

誕生禮

誕生禮是在嬰兒出生當天舉行的以表對新生生命的美好祝愿。搖籃禮是在孩子出生第7天或第9天舉行,要宰牲設宴請客吃飯,規模不大,參加者公限婦女。在宴會期間要唱“搖籃曲”。滿月禮,同漢族的“做滿月”相近。割禮,是柯爾克孜人僅次於婚禮的重要儀式。喪葬,柯爾克孜人基本上按照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的。婚禮,是柯爾克孜人的最大禮儀,一般是先在女方家中舉行,然後將新娘迎回新房,在男方舉行更為熱鬧的慶典活動。整個婚禮是貫穿於歌聲和活動中舉行的。

諾如孜節

“納吾熱孜”節是柯爾克孜族傳統節日,太陽曆元月初一(即公曆3月22日)為節慶日。柯爾克孜族也過古爾邦節和肉孜節。也叫“撒拉哈特曼節”。努吾若孜節歷史悠久,它在古代的維吾爾、烏孜別克、哈薩克、柯爾克孜等突厥語系民族中廣流行。

每年陰曆春分日這一天,即陰曆3月22日前後,為“努吾若孜節”。它的內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努吾若孜謠充分錶現了這方面的內容:

努吾若孜節到了,物價降低,春喜降,麥穗顆顆飽粒,窮苦的人們有了生機,家家戶戶歡天喜地,今天母雞出了雛雞, 努吾若孜節到了,驅走悲淒,婦女們喜氣洋洋湊在一起,姑娘、小伙子們格外高興,他們歪開辦著帽鮮花耳際,聲蕩漾到處是歡聲笑語。

努吾若孜節裡表演的各種遊戲也是驅趕嚴寒迎來春天為內容的。比如,在努吾諾孜節時,把一個人打扮成冬季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後,便脫掉棉衣,組他穿上單衣迎接春天的到來。努吾若孜節時至愛親朋歡聚一起,羊做飯,預祝豐收,過節後開始春耕播種。至今不少地方的維吾爾族仍在過此節日。上述節日的慶祝活動在一些維吾爾人中,特別是在一些城市裡青年人中已發生不小變化。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柯爾克孜族人民以游牧畜牧業經濟為主,保留著氏族部落組織形式。較大的部落有窮巴噶什、克普恰克、奈曼、交務西、庫秋、奇里克、提依特、刻賽克、布庫、薩爾巴噶什。每個部落之下有若干以家庭為單位而組成的“阿寅勒”,是氏族部落的基層生產組織,有“阿寅勒巴什”,一般由威望高的長老或牧主充任,負責安排生產,決定轉移牧場和解決糾紛。隨著宗法封建關係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在柯爾克孜族地區建立了縣、區、鄉的行政區劃後,部落已不再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只作為社會組織的殘餘保留下來,但由於傳統習慣,仍有相當影響。在宗法封建制統治下,階級分化明顯。有的地方佔總戶數10%的牧主佔有70%的牲畜。牧主一般有幾百頭甚至上千頭牲畜。 1949年前,今克孜勒蘇自治州地區沒有牲畜或不滿30頭牲畜的貧苦牧民和牧工,佔牧民總數的60%以上。牧主佔有大片牧場、耕地,有些地方佔總戶數不到5%的牧主,佔有50%的牧場。牧主還佔有較多的生產工具,如棚圈、木犁和砍土曼等,牧民只有少量簡單工具。牧主對牧工主要的剝削形式有僱工、代牧、無償勞役。大牧主還勾結反動統治上層,享有各種封建特權。當時,畜牧業、農業生產粗放,飼養管理和耕作方法原始,社會生產力低。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