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歸:中國姓氏

歸(Guī 歸)姓源出有二:出自姬姓出自春秋時鬍子國有歸姓

基本介紹

歸[歸,讀音作guī(ㄍㄨㄟ)]

姓氏源流歸(guī)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為黃帝后裔,屬於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在即天子位之前,曾在歸藏國當部落首領(今湖北秭歸),即大位後,留下一子繼任為歸藏君。

其後,黃帝之後代歸藏君世守歸藏國,遂以“歸藏”國名為姓氏,稱歸藏氏,後逐漸又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歸氏、藏氏,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歸姓,出自春秋時鬍子國國姓,屬於以國姓為氏。歸姓,則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後夔的後裔子孫,在舜帝時期為樂正,是掌樂之官。歸姓歷史古老,被史家稱為歸夷,屬於東夷集團一支。歸姓部落原居於河南商丘一帶地區,後來遭到商王武丁的討伐,被迫四處播遷。除一部分留居中原地區建立了歸國之外(今湖北秭歸),大部分歸姓族人不願臣服於商王朝,因而整族向南遷移。其中一支歸族人遷居於穎州汝陰胡地(今安徽阜陽),在斯地建立起胡國。西周初期,歸姓胡國沒有參與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以及管叔、蔡叔等的叛亂,因此被周公旦敕封為子爵,因稱鬍子國。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得也很清楚:“鬍子國,歸氏。”春秋時期,歸姓鬍子國傳至君主歸豹,在周敬王姬丐二十六年(楚昭王熊壬二十二年,公元前494年),被強大的楚國軍隊所滅,這在史書《春秋·定公十五年》中記載:“楚滅胡,以鬍子豹歸是也。”楚昭王在滅了歸姓鬍子國之後,又在汝陰西北建立了胡城,以百越族之貀國的王族後代為國君,稱貀歸,其國仍稱鬍子國,轄地仍在今安徽阜陽地區,即故歸姓鬍子國之境。

此後,在故歸姓胡國的貴族子孫與貀姓胡國之貴族子孫以及國民中,皆有以原歸姓鬍子國之國姓為姓氏者,稱歸氏,世代相傳至今。 [1]

得姓始祖

歸藏君、鬍子豹(歸豹、豹歸)、貀君(貀歸)。

遷徙分佈

歸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百八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七十一位門閥,望族出京兆。歸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歸氏源出姬姓,相傳黃帝為皇帝之前,曾被封在歸藏國(今湖北省秭歸縣),後來又改封在有熊國。而黃帝有一些子孫卻仍留在歸藏國,他們就以“歸藏”國名為姓,後逐漸又簡化成了“歸”單字,稱為歸氏。另一支歸姓來源於春秋時代的鬍子國(今安徽省埠陽市),國姓就是歸氏,雖然後來鬍子國被楚國並去後,一些國人為了紀念鬍子國,仍以國姓為姓氏,稱為歸氏。據《通志·氏族略》載:“左傳,鬍子國,姓歸,為楚所滅,後以為氏。”歸姓望出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京兆郡,下轄十二縣。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新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欽北區、南寧市武鳴縣,廣東省的廣州市,江蘇省的蘇州市、常熟市,浙江省的湖州市德清縣、海寧市,上海市嘉定區,陝西省的乾縣,台灣省等地,均有歸氏族人分佈。 [1]

歷史名人

歸 登

唐代歸崇敬的兒子,也當兵部尚書的高官。

歸 融

唐氏歸崇敬的孫子,也當兵部尚書的高官。歸家爺孫三代都被朝廷任命為兵部尚書,當時為佳話。而且歸融當官特別出色,他為人正直,不怕權貴,秉公辦事。他寫得一手好文章。

歸 藹

字文彥,後唐吳郡人。曾祖登,祖融,父仁澤,位皆至列曹尚書、觀察使。藹登進士第,及升朝,遍曆三署。案:以下疑有闕文。據《舊唐書·昭宗紀》:天佑元年七月,宴於文思殿。朱全忠入,百官或坐於廊下,全忠怒,笞通引官何凝。丙寅,制金紫光祿大夫、行御史中丞、上柱國韓儀責授棣州司馬,侍御史歸藹責授登州司戶,坐百官傲全忠也。同光初,為尚書右丞,遷刑、戶二部侍郎,以太子賓客致仕,卒年七十六歲。

歸 莊

清初文學家。一名祚明(1613-1673),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桓軒,崑山(屬今江蘇省)人。歸有光曾孫,明末復社成員。曾參加崑山抗清鬥爭,失敗後改僧裝亡命。善書畫,能詩文。 《萬古愁》為其所作。文集已佚。

歸崇敬

唐朝人,科舉時,在策對這一門中考得第一。後來當了兵部尚書的高官。

歸有光

字熙甫(1507-1571),明代崑山(今屬江蘇省)人,人稱震川先生。嘉靖進士,官南京太僕寺丞。長於散文,反對王世貞等“文必秦漢”的複古主張、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其文樸素簡潔,甚受當時人推重。有《震川先生集》。

歸昌世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