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聖洗聖事

簡介

洗禮是的基督教傳統儀式,據說是由耶穌吩咐的。在基督教歷史上,洗禮是各教派屢戰不息的教義之一。關於洗禮教義的論戰,通常提到的是:洗禮的效能,施洗的方法以及嬰孩可否受洗等問題。 [1]

概念說明

聖洗聖事sacrament of baptism是進入其他聖事的門檻,因而也是進入基督徒生命的明顯表記。它表示,天主聖三已感動、接觸受洗者,且吸引他來跟隨耶穌基督。聖洗聖事清除果性原罪的本質(即遠離天主)及所有個人在受洗以前所犯的罪過。它顯明地表達,受洗者得以分享天主聖三的生命,成為他的義子。它給受洗者權利參予其他六件他聖事、分享教會(天主子民及得救的團體)的豐富生活。聖洗是三件聖事(領洗、堅振、聖體)中的第一件。聖經:

舊約經常提到類似授洗的作法(出四十12;肋八6;十三6等都包含水洗的儀式)。基督的時候,這種洗禮並不陌生(谷七2∼4),猶太厄色尼派(Essenes)經常採用它。若翰的洗禮也可以從這個背景去理解,雖然他在施行時有了新的面貌:以天主使者的身份為他人施洗,教人悔改,準備更偉大的洗禮。耶穌的門徒為人施洗(若四1∼3)大概也採用同樣的方式。  

新約和禮儀:

1)瑪廿八19耶穌基督的話:「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清楚地表示復活的主基督建立授洗的意願,儘管其中提及的聖三的公式可能只反映出宗徒時代的做法。另外,耶穌與尼苛德摩論永生時所用的形象(若三1∼10)也暗示了聖洗的義蘊。綜合而言,教會自伊始,領受聖洗就已經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不過這一套禮節在當時也不是全新的。

2)但到復活之後,門徒們卻以一種新的方式施行這傳統禮節,並且賦與它全新的意義:他們是以耶穌之名付洗,就是把人歸給他;在領洗者身上呼求耶穌基督的名字(宗二38;八16;十48;十九5;廿二16;格前一13,15;六11;十2;迦三27;羅六3)。稍後,才發展到「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授洗。此水的洗禮及呼求的話語是整個過程的高峰,藉著這個程序,人被接到信仰的團體中,他領受罪過的赦免、及聖神的恩賜。但種種恩寵都是由

於基督的原故;洗禮以像徵的行為把人連於耶穌基督,他是洗禮所表達的生命泉源。

3)四部福音及宗徒大事錄很少提到有關早期教會聖洗禮節的事。然而另一些新約經文確有進一步的描述。在保祿書信、若望書信、伯多祿前書中,發展出一種「以水洗、藉言語」(弗五26)的聖洗神學。哥羅森書這樣說:「你們既因聖洗與他一同埋葬了,也就因聖洗,藉著信德,即信他由死者中復活的天主的能力,與他一同復活了」(哥二12;參弗二1,4∼6)。從這些經文看,新約作者相信聖洗就是人與天主在基督內所達成的位際融合的最高峰,是人對天主召喚的高度回應,正如厄提約丕雅的太監:「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宗八37)。聖洗以具體方式顯示此信仰;其實,若沒有信仰,聖洗將只是個無生命的外在動作而已。因此聖洗包含兩個主要因素,即人內心的信仰,以及此信仰的象徵性的表達。故聖洗使人真實的與耶穌基督及其救贖相結合,與他同死,也與他同活,參與他的死亡,好能也和他一起從死者中復活。

4)使受洗者潔淨,也是聖洗十分重要的一環。 「以水洗,藉言語」,教會得以潔淨(厄五26),而人「邪僻的良心」也得以潔淨(希十22);與基督同死,好能與他同活,活出一個新生命;新的受造物,能分享到必須待末日才能得到成全的複活。然而要與基督同活,首先必須與他同死:「你們也要這樣看自己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羅六11)。換言之,聖洗有效地表示新生命的萌芽。羅馬書清楚指出聖洗的倫理效應。領受洗禮的人必須有整體的歸化。 [3]

聖洗歷史演變

到了200年左右,演變出整套的入門儀式。首先是長期的教理準備,然後是近程準備;這包括禁食、禱告及許諾等。最後是正式的聖洗禮儀、傅油、按手;新入門的教友並獲准參與信徒的共同崇拜、和平的親吻,及領受聖體聖事。這套禮節,沒有經過很大的改變,後來便納進《羅馬禮規》中。

嬰孩洗禮的產生,應該是在與初期教會相當不同的情況,即整個社會從第四世紀起大體上已經接受基督信仰。到了四、五世紀,嬰兒洗禮漸漸正常化。直到今日,雖然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促進禮儀改革,但嬰兒洗禮還有成人洗禮的基本模式:嬰兒藉著代父母棄絕魔鬼,宣布信仰,並且表示他們願意領洗。

今日拉丁教會的聖洗禮儀相當清楚地宣布「聖洗」自新約以來即被體認到的含義:一個神聖的行動;藉言語的水之洗禮,參與基督的死亡、埋葬、復活,得到潔淨、罪過的赦免、新生,成為天主的義子。但是要得到這些,必須有個人的信仰,領洗者的選擇及順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此才能把這些恩典充份表現在自己的生命中。 [3]

聖洗神學發展

早期:

1)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聖洗所賜贈的豐富恩寵。早期的教義強調罪過的赦免,赦恩的降臨,把信徒帶進基督的生命,如克雷孟一世(Clement I, 92-101)。  

2)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把聖洗聖事納進他的救恩歷史觀中。聖洗總結起所有在基督內獲得滿全的舊約預像;它介於舊約(包括若翰洗者)和時間終末的新天新地之間;是先前的記號的圓滿,又是將要來臨的圓滿的記號。它滿全了古代的預像,賜給信友基督的恩寵,如是帶領他們邁向最後的洗禮,就是死人的複活。奧力振也強調,領受洗禮的人必須努力在行為上理解聖洗的意義:它是棄絕、是歸化、是悔改。

3)有關異端洗禮的爭論包括兩部份,即理論上,聖洗不可重複,但在實行上,這理論卻引起很大的爭論。問題在於,分裂的教會,尤其是異端教會所施行的洗禮又怎樣﹖當一個異端教徒重新歸入教會,非洲和東方教會為他再付洗,但羅馬及亞歷山大利亞教會則承認異端洗禮的有效性。行動的分歧終於演變成公開的辯論:一方面有北非洲主教西彼連(Cyprian, 約200-258),另一方面有羅馬教宗斯德望一世(Stephen I, 254-257)。結果是,大家都同意聖洗不可重複;尚未解決的問題是:異端洗禮是否有效。最後羅馬的主張及作法漸漸流行;如是,羅馬維護了天主能力的優先,縱使人為上有缺陷,天主的大能地在洗禮中還是決定性地運作著。

4)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聲稱:因為基督才是聖洗的真正施行者,因而,即使聖洗是由一個異端份子付與,它還是有效的。奧斯定還說,因為聖洗是神聖的,故此不屬於那些分離者而是屬於他們所分離出來的團體。其後,在對抗白拉奇(Pelagius, 約360-420)主義(參113)者時,他甚至強調,除非經由洗禮與基督的救恩相通,人無法到達天國。可是,在另一方面,奧斯定也從不停息地強調信仰的作用:沒有信仰,就沒有真正的聖洗。聖洗是教會的信仰的具體化。再者,若沒有愛,聖洗(縱使合法),仍然不會結果。如此說來,正確施行的聖洗,​​因著它的施行者基督的能力,總是有效的;但不是魔術性地,而是由於信仰使人可以親近基督的救恩。不過,聖洗的效果則視領受者的心靈而決定他的信和愛。

成熟期:

1)到了第四、五世紀,新約的各股思潮,和早期教義的神學和諧的交織起來,而聖洗神學也終於走到了它的成熟期。聖洗是一個神聖的行動,藉著這個具體的、可感的禮儀性行動,基督的救贖、死亡、和復活降臨到信友身上。聖洗表示,從前發生在基督身上的事,如今也發生在他們身上,使他們獲得新生。而聖神也在洗禮中降臨,他祝聖了水,洗淨了他們,讓他們在光耀中穿上新裝。

2)從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 約160-230)以降,教父們都稱這「以水洗、藉言語」的行為為「聖事」。聖事拉丁文叫做奧秘(mysterium)。聖洗是聖事,它是「入門」,包含人效忠基督的宣誓。但另一方面,由於聖事的原意是奧秘,聖洗也的確是奧秘,是一項神聖的行動;它不僅包含象徵的行動,它實際上也包含它所象徵的生命。聖洗讓人參與基督從死亡到生命的逾越。

3)此外,另一個觀念也油然興起,甚至凌駕上述藉聖洗進入基督死亡的保祿神學之上,那就是:基督聖神的聖化力量充滿洗禮的水,以致他產生奇異的實效,在教會內誕生新的生命。聖週六祝聖洗禮用水的禮儀便反應出這觀念。 [3]

聖洗主要儀式

洗禮儀式中的主要部份,是施行洗禮者在領洗者的頭上倒水,同時念以下的經文:“某某,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授洗。 ”自教會初期直到十四世紀,付洗的方式通常是讓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只有頭部露出水面,然後主持洗禮者使受洗者的頭,浸在水中三次,同時念以上的經文。這叫做“浸水式”洗禮。這浸水式洗禮所象徵的“洗潔、死亡、復生”等意義,雖然比較明顯,卻有許多不便之處,所以教會內多取用注水式的付洗方法。

一般而言,付洗者為神職人員,但在緊急情況下,如為願意接受洗禮的臨死者,只要依照耶穌所定的主要付洗部份,任何人都可以付洗。

聖洗程序大綱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