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釋,中國漢字。可用作動詞或名詞。用作動詞時多用於“解說;消除;放開”的意思;用作名詞時泛指佛教。

基本信息

詞目:釋

拼音:shì注音:ㄕˋ

簡體部首:釆,部外筆劃:5,總筆劃:12

繁體部首:釆

五筆86:TOCH

五筆98:TOCG

倉頡:HDEQ

鄭碼:PFXB,U:91CA,GBK:CACD

筆順編號:343123454112

四角號碼:27954

UniCode:CJK[1]

基本解析

(1)解釋,說明:解∼。注∼。 ∼文。 ∼義。

(2) 消除,消散:∼疑。 ∼怨。渙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樣,嫌隙和疑慮都完全消除)。

(3) 放開,放下:∼放。保∼。手不∼卷。

(4)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後泛指佛教:∼氏。 ∼教。 ∼子(和尚)。 ∼藏(zang )(佛教經典的總匯,分經、律、論三藏,包括漢譯佛經和中國的一些佛教著述)。 ∼典。

佛教用字

釋教,即佛教中的雜密派。 16世紀以前釋教等同於佛教。 16世紀以後釋教不再等同於佛教而只是其中一派。這是因為雜密改革。由釋迦牟尼創立.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釋教。早在佛紀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時代,由讀誦真言咒語來祈福禳災,佛教在印度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滲入民間信仰,進而攝取其咒術密法,產生了真言咒語的使用。初期的"真言咒語",只作為守護、消災、治毒,所雜說的片斷咒語,向來被稱為"雜部密教",簡稱為"雜密"。如《雜阿含經》所說,被兇惡毒蛇咬傷時,所持念的明咒,即屬此。

密宗的內容極為龐雜,漢傳佛教分為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雜密部多為儀軌、咒語,講究神通與法術是密宗最早的雛形保留了密宗所有法術和奧義。雜密,意思為不純或不繫統的密法。開元年間,開元三大士譯出胎藏界與金剛界密續之後,這兩部密續被稱為純密。相對於純密,在它們之前譯出的密教經典與咒語,法術,都被稱為雜密。雜秘保留一些,早期法術,如幻術,式神術,召喚術,傀儡術,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災,乃至於驅使鬼神、包羅萬象,如:女用彧鸈男用黑赤鱬牙添“千帆團扇,聞竹,刳舟剡楫”三個押契,把人厄運勢引導到解脫的境界制服凶煞,並超脫慾念。感受到運勢改變。是五行、陰陽、八字完全專注固定在好運位置。從而達到避免凶煞的方法。

到了佛陀入滅後三百年間,上座部所隸屬的犢子部,除經、律、論三藏外,諸多真言密咒亦被結集,彙編成為"明咒藏"。其後,在南傳《巴利藏》中,有說護身等偈頌的經典,名為《防護藏》,至今仍盛行於錫蘭、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到了四世紀左右,出現了專說咒法的獨立經典《孔雀明王經》,認為口念真言,內心統一,建立方圓之土壇供養諸尊,嚴修儀軌,即可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 [2]

公元14、15世紀時薩迦派與噶舉派高層相信雜密長生方法分為兩部咒語, 薩迦派有一半咒語噶舉派有一半咒語,這是因為宗喀巴大師向香巴噶舉僧人求教一些雜密修行方法時香巴噶舉僧人將包括長生等秘法分開傳給宗喀巴大師,薩迦派與噶舉派高層相信取的長生方法就可以展現佛法偉大獲得藏區統治權力,因此兩方為奪權力,戰火不熄,時局極為紊亂。因此,什麼宗教,什麼佛學,無人關心過問,寺廟組織渙散,戒律鬆弛,僧人無人約束,不念經,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蕩自恣。上層僧因為知道有永生方法,不許在辛苦修佛。仗其特權,藉口修密向民間索取婦女供其奸淫。宗喀巴意識到雜密咒語雖然種類眾多,法力強大,但是對於沒有超脫慾望的人,輕易掌握雜密會帶來災難。宗喀巴提出了2個改革方法第一個是去除雜密永生,不老,不死,復生,召喚鬼神等咒語,只保留簡單修行和基礎治病的咒語,這個也稱作純密改革,意思是將雜密選擇性傳給弟子選擇後的成為純密。第二項改革是整頓紀錄,嚴格紀律改教以後,其他教派也有響應者對歪風邪氣略加整頓。依據《土觀宗派源流》說,直至公元16世紀時,寧瑪派中還有僧人曾經意圖得到雜密永生之法,最終無果。 [3]

詳細意義

〈動〉

(1) (形聲。從釆( biàn),從睾( yì),睾亦聲。“釆”本義為“動物用爪子翻檢、分辨食物”,引申為“翻檢”、“分別”。“睾”意為“一羅網的捕獲物”。“釆”與“睾”聯合起來表示“把整個一羅網捕獲物倒出來以便按照種類分揀”。本義:解開羅網,把網獲物一股腦兒倒在地上,然後分揀整理、按類出售。引申義:把一團亂麻般的事物理清頭緒、使條理化)。

(2) 同本義[unfasten and make arrangement; to take things offf and arrange them in order]。

釋,解也。從釆,取其分別物也。睾聲。 ——《說文》

釋獲。 ——《儀禮·大射儀》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