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輿論

給輿論下定義有許多困難。簡單的定義是,輿論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 [1]

概念

輿論的定義非常多樣化,人們都意識到輿論的重要性,但是對於什麼是輿論卻從來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就和其它社會科學一樣,輿論學對輿論的定義決定了輿論學的發展。一種定義是: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範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而也有的學者認為:輿論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公眾對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 [2]在輿論的定義中,最關鍵要討論的是,輿論的本體是“意見”還是“態度”。為了避免在定義上爭論不休,學者開始轉向輿論應該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議題”、“公眾”和“共同意見”是學者們提出的眾多要素的交集。由於學者們從各自的學科領域出發,各自的側重點不同,輿論的普遍特性還沒有揭示出來,其定義都具有狹隘性。無論如何定義輿論,“意見”始終是輿論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輿論的本體,輿論傳播所著眼的也是意見的流動問題。意見通常是通過與態度、信念和價值,尤其是和態度相比較來界定自身的,社會心理學家們把意見定義為:對某種態度、信念或者價值的言語表現。通常,學者們從兩個方面區別態度和意見之間的差別:意見一般來說被認為是對於某個具體刺激(某個問題)所作的語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顯反應,而態度是更基本的總體傾向,它對於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應。意見主要是取決於當時的形勢,而態度對於一個人在多種形勢下更持久地發揮作用。其次,意見被認為具有更多的感性,並且在其構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態度是一種直接的、直觀的定向,而意見是在一個社會母體裡在各種選擇性方案之間經過慎重考慮後產生的理性抉擇。 [3]

歷史

由來

輿論觀念有久遠的歷史。在中國,“輿”字的本義為車廂或轎,又可以解釋為眾、眾人或眾人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聽輿人之誦”,《晉書·王沈傳》“自古聖賢,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其中“輿人”均指眾人。 “輿論”作為一個詞組,最早見於《三國志·魏·王朗傳》:“沒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 並懷伊邑”。其後見於《梁書·武帝紀》:“行能臧否, 或素定懷抱, 或得之輿論”。其中“輿論”即公眾的言論,或公眾的意見。 [4]

在歐洲,早在古代社會就有類似輿論的記載,但正式使用public opinion這個詞卻晚得多。 18世紀的伏爾泰稱“輿論”是世界之王。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使用了輿論這個概念,並且認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決定人民愛憎取捨的絕不是天性而是輿論”。在現代國家或國際生活中,輿論成為一個常用詞。 [4]

古代

雖然到18世紀才使用輿論一詞,但和輿論十分相似的現像已經在許多歷史時期出現。古代埃及最古老的文字記載之一是一首題為《一個厭倦生活的人同他的心靈的爭論》的詩歌,它指出關於一種輿論完全改變方向的激變。關於民眾態度的類似說法亦可以在巴比倫尼亞和亞述的歷史中找到。古代以色列的先知者有時向民眾辯護政府的政策,有時則呼籲民眾反對政府。在這兩種場合,他們都要左右輿論。在古希臘,許多人觀察到每一件事情都仰仗民眾,而民眾則依靠言語。通過說服人民大眾,財富,名聲和尊嚴既可以取得,也可以被剝奪。 [1]

廣泛地傳布消息是形成輿論的必要手段,這已見之於古羅馬。消息的傳布多是通過人對人的渠道。公元前51年,當羅馬政治家西塞羅在西利西亞時,他要求他的朋友凱基利烏斯隨時告訴他首都正在發生的一切事。羅馬已有牆報,它由羅馬官員編寫並在公共場所張貼,告知公眾關於政府的活動和當地的大事。 [1]

中世紀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民群眾生活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中,多數的活動和態度決定於個人的生活地位,但是類似輿論的現象可以在宗教人士,知識分子和政界人物中觀察到。宗教爭論,教皇月神聖羅馬帝國間的鬥爭以及王子繼位的野心都牽涉到努力進行說服工作去爭取追隨者和同意支持者的意見。皇帝們和教皇間的宣傳戰主要是通過佈道進行的,但手寫作品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 [1]

從13世紀末開始,可以被捲入時事爭論的人群迅速擴大。在世俗人口中,教育不斷發展。意大利文藝復興導致一批作家和評論員的出現,一些需要鞏固自己民族國家的王公急切地要求他們效勞,一些作家被邀請擔任顧問和外交使節;其他人則被聘為評論員因為他們有能力左右觀點。 [1]

15世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16世紀的新教改革進一步增加了能夠對當代問題形成意見的人數。馬丁·路德通過放棄使用只有受教育者看得懂的古拉丁文,同人文主義者決裂,直接轉向人民大眾。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期間曾經有人試圖廣泛的製造和影響輿論。兩方都散發大批宣傳品,許多有木刻插圖。還通過講演、佈道和麵對面的討論,左右了觀點。政府和宗教當局都通過愈來愈嚴的檢查制度來控制不受歡迎的思想的傳布並不為怪教皇保羅四世於1559年擬定了第一批禁書名單。法國查理九世與1563年頒布法令,非經國王特許,任何作品均不得印刷。更不顯眼但更為重要的是,報紙和新聞業已在發展中。 1500年時,已經可以在歐洲許多主要城市買到專門的新聞報紙。大約1600年出現了第一批定期出版的報紙,此後迅速發展,雖然經常受到檢查制度規定的騷擾。常設的郵政服務於1464年始於法國,奧地利帝國則於1490年推行,它大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傳布。 [1]

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的重要新聞中心是金融交易市場。所有各種政治與經濟的信息匯聚於安特衛普、里昂和紐倫堡的貸款中心,這個信息便形成了銀行界一般持有的看法。有重要意義的是一位路易十六的財政官員J·內克,他是近代推廣“輿論”這個名詞的第一人。 [1]

形成

輿論形成的過程輿論的形成,有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一是來源於群眾自發, 二是來源於有目的引導。當社會出現某一新問題時,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基於自己的物質利益和文化素養,自發地、分散地表示出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持有類似態度的人逐漸增多,並相互傳播,相互影響,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會輿論。政治領導集團或權威人物,按照人們的意願,提出某種主張或號召,並引起廣泛共鳴,也可轉化為社會輿論。這兩類輿論形成過程,實際上在相互轉化,或先從群眾中來,然後經權威方面傳播到群眾中去;或經過權威方面的組織和動員,然後再傳播到群眾中去。 [5]

新聞傳播工具在反映輿論和形成、引導輿論過程中有很大作用。社會輿論若只在街談巷議中存在,或僅記載於決議,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經過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工具的廣泛傳播,喚起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注意,才能把輿論凝聚起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所以新聞界又被公認為“輿論界”。有的政治集團利用新聞傳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氣”,以試探社會輿論反應,這是對新聞工具的輿論作用的進一步擴張。輿論是新聞報導的重要內容,新聞報導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方式。輿論與新聞關係密切。 [5]

層次

輿論的層次社會輿論按其波及面之大小,可以分為不同層次:①有的社會問題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數人的同情或憎恨,而產生世界性輿論。如婦女、兒童的命運,地球某地的災害危及廣大人民的生存,都能引來世界各國人民的援助。國際性的無端殘殺,會受到各國絕大多數人民的輿論譴責。 ②由國家意識或民族意識形成的對當前社會問題的輿論反映,如外國的入侵,易於觸發被侵犯國家全民的輿論反抗。 ③階級之間、集團之間的利害衝突,易於形成階級對抗和集團對立的輿論。 ④職業的、年齡的差別,基於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輿論。 [5]

作用

A. 制約與監督的作用

B. 輿論的鼓動作用

C. 指導作用[6]

輿論的作用也不可誇大。輿論對任何人都沒有強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權力機關的發號施令。權力機關與社會輿論交互為用,相輔相成,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5]

特徵特點

輿論也是大眾社會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對個人或群體發生一定的影響,它既可以約束個人或群體的行為,同樣也可以以鼓勵個人或群體的行為。輿論具有如下特徵:

1.輿論作為一種公眾的意見,當然是為多數人讚成和支持的。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2.*.*)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