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國民參政會

國民參政會是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各黨派參政議政的國家機關,抗日戰爭開始後國民政府成立的一個諮詢性質的機關。

簡介

1938年7月正式成立。是年3∼4月間,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會前,中共中央於3月1日向大會提出成立國民參政機關的建議。大會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決定組織國民參政機關。 4月12日,國民政府公佈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規定國民參政會為諮詢機關,有聽取國民政府施政報告、詢問、建議之權,但所通過的決議案對國民政府並無強制執行的權力。 6月,國民政府任命汪精衛為國民參政會議長、張伯苓為副議長;同時公佈二百名參政員名單。 “遴選”的參政員大多是國民黨員,只有極少數是中國共產黨和其他黨派的代表。共產黨參政員有毛澤東、陳紹禹、秦邦憲、林祖涵(即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七人。 7月,第一屆參政會在漢口召開,一百五十六名參政員出席了會議。通過了《擁護抗戰建國綱領案》等決議案,發表了《國民參政會首次大會宣言》,並選舉了張君勱、左舜生、曾琦、董必武、秦邦憲、陳紹禹等二十五人為駐會委員。歷史

國民參政會共歷四屆,舉行大會十三次。初期,由於國共兩黨和其他黨派與無黨派人士的努力,國民參政會對於團結全國人民,發揚抗日民主,推動全面抗戰,起了積極作用;後來由於國民黨推行消極抗戰政策,逐步喪失其進步作用。 1941年皖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參政員董必武等為抗議國民黨的反共政策,曾經幾次拒絕出席參政會會議。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為準備發動內戰,搶奪勝利果實,在參政會內進一步增加反動分子,排擠進步人士,維持一黨專政,抵制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聯合政府的主張。抗戰勝利後,國民參政會成為鼓動內戰的工具,完全喪失了在廣大民眾中的影響和作用,終於1948年3月宣告結束。

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大會九月六日開幕於重慶,十八日閉幕。這次國民參政會大會與歷屆歷次大會比較起來,可以說是一次不平常的會議。它表現了國民黨寡頭專制統治的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的深刻危機;反映了全國人民對於國民黨誤國政策之憤怒;暴露了國民黨內部各集團之互相傾軋和鬥爭,也揭破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玩弄“民主”偽裝“民中”的卑鄙伎倆。

相關資料

國民參政會此次大會開會於中國正面戰場處在瀕於崩潰的深刻危機之時,繼中原長沙衡陽三次敗戰之後,在開會期間,兩星期內,日寇沿湘桂鐵路從祁陽竄抵興安前進五百八十華里,在湘粵三省失守了鄰陽、零陵、東安、新寧、道縣、全縣、資源、高明、開乎、鶴山、四會、新興、肇慶、連〔廉〕江、懷集等十六縣城,平均日失一城而有餘。西南重鎮桂林已極危殆。這種悲劇式的潰敗,不能不引起全國人民之嚴重的憤懣。在政治上,國民黨的統治也陷於深刻的危機中。在國內團結上,國共兩黨談判雖已繼續四個半月,但由於國民黨之頑冥不化與缺乏誠意,而毫無結果;在國際上,由於消極觀戰與暗中反蘇,以致國際聲望一落千丈,國際輿論抨擊日烈;雖置身盟國之林,而外交上卻十分孤立,與參政會同時開會以決定進攻日寇之戰略方針為主題的魁北克會議,中國竟至沒有被邀參加。在經濟上,則三月至七月物價高漲了兩倍,達戰前之四百倍至一千二百倍,以致士兵及公教人員“待遇低微,飢寒交迫,骨形菜色,時有餓莩”。至工農大眾的生活,更不必說了。在文化教育上,是“學生成績低落,體力衰退,敬師待遇菲薄,學校量增質減。”總之,由於國民黨政府之誤國政策--其具體體現,就是國民黨政府的政令軍令--的結果,國民黨中國目前所遭遇的嚴重的軍事政治經濟危機,是誰也看得見,誰也無從掩飾的了!

這種嚴重的危機,不能不在國民參政會上得到某種反映。雖然,國民參政會歷來是國民黨員佔絕對多數,非國民黨參政員少到幾乎連提案都提不出的程度,雖然蔣介石氏在參政會開幕之日講話中,粉飾太平,輕浮樂觀,企圖以武斷詞句抹煞嚴重危機,和以充滿殺氣的寡頭統一論封住參政員的口,但是他並沒有成功。老參政員林虎氏給了他當頭一棒,痛斥輕率樂觀論,號召“發奮振作,痛滌舊污,革除積弊”,要國民黨政府及蔣介石氏“萬不可專靠同盟國勝利做勝利,致貽我中華民族之羞”。接著在政府各部長報​​告,參政員紛紛質問,問題之多,辭氣之嚴,為歷屆所未見。尤其集中於對豫湘敗戰,通貨膨脹,貪污舞弊,箝制輿論,反動教育諸項上。更於政府報告期中,提出臨時動議“請財政軍政兩部將改善官兵及公教人員待遇之具體辦法,提交本會討論案”,猛烈攻擊何應欽、孔祥熙。至審議提案時,政府交議之“三十四年度國家施政方針”一案,參政員嚴厲批評其空洞不切實際。貿奪培氏稱之為“一篇空洞之策論”。許多參政員均要求參政會有決定國家預算之權。施政方針案實際上是被參政會拒絕了。其後國內政治上之最重要問題:關於國共關係問題,由王雲五、胡霖兩參政員之要求,由中共代表林祖涵同誌及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在參政會上作了報告,井決議組織延安視察團。在參政員的許多提案中,又特別通過了“加強中蘇合作”一案。所有這些質問,討論,以及國共關係,在會上公開提出,是部分地反映了全國人民對於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的憤怒,對於要求加強全國團結改善國共關係的熱忱,要求民主自由權利的熱望,要求加強與盟國,尤其是與蘇聯合作的殷切。

但是,正因為國民參政會是國民黨員佔大多數的“國民”參政會,而不是真正的“戰時的民意機關”和“革命時期的臨時議會”,所以它只能部分地反映民意,而決不能真正代表民意。例如在本屆大會上,真正代表全國人民公意的要求,結束一黨專政,召集各黨各派、各抗日部隊、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團體的代表,開國事會議,組織各抗日黨派聯合政府的主張,雖然由中共代表提出來了,但是由於國民黨之陰撓,甚至沒有在會議上鄭重討論,這就足以揭露國民黨及蔣介石氏企圖把國民參政會粉飾為“革命時期的臨時議會”是何等虛偽和無聊。

其次,本屆大會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內危機之深刻化,國民黨內部各集團各派別之間的傾軋與鬥爭,也尖銳化了。本屆大會對政府批評質問之熱烈,除了反映人民之不滿外,也反映了國民黨內部的派別鬥爭。國民黨內部的每一派,都想打與別人來抬高自己。尤其CC團,利用其在參政會中的人數眾多,展開了對何應欽、孔祥熙之攻擊。聲名狼藉的CC分子黃宇人,領銜提出:“請財政軍政兩部將改善官兵待遇具體辦法提交本會討論案”及“限制財政部長不得兼任銀行董事長及總裁”案,就充分暴露cC的企圖。而對教育部長陳立夫的質問達四十六點之多,足見國民黨內其他派別與集團對CC的反攻。 CC分子又在會議上攻擊敗戰將軍湯恩伯,要求槍斃他,蔣介石則極力庇護湯恩伯,反映了CC團與復興社衝突的表面化。所有這些實在是對於高唱寡頭統一論的蔣介石及國民黨的一種無情的諷刺,寡頭統一非但統一不了全民族,而且也統一不了他們自己的黨與派。

更值得注意與重視的,是國民黨及蔣石應付這次參政會的卑鄙手腕。開會之初,國民黨是想以騙與壓的方法來馴服參政會,甚至使參政會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開幕時蔣介石之演說,足以表明此點。他一方面高唱敵人無害論,一面在狂呼寡頭統一論。但是危機是如此嚴重,憤怒是如此激昂,蔣的演說遭到林虎氏的痛駁及其他參政員不出席的抗議。而粉飾太平的各部長的報告,受到猛烈的非難,許多腐敗現象,終於因不可掩飾而暴露了出來。國共關係問題,被迫地不能不提交大會。這時候,國民黨便決心偽裝民主,以破壞民主。它慫容其黨徒跟在公正人士之後去“揭露”若干盡人皆知的腐敵情形,提出若干詞嚴意寬的質問,它發表修正的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表示“擴大”名額,“擴大”職權。它命令其機關通訊社對大會經過大肆演染,描畫得好像真的是“議會”一樣。最後,蔣介石復於閉會前夜去講話,承認“中國戰場……處在最艱危的時期”,恭維參政會為,戰時民意機關”,“革命時期的臨時議會”,空口允許“考慮提早結束訓政”之類。凡此一切,都是國民黨偽裝民主以破壞民主的手法。其目的是在全中國人民中間造成一種幻想,以為國民黨今天開始實行民主政治了,以為經過國民參政會就可以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了,而不需要立即廢止國民黨一黨的寡頭統治,立即改組政府和統帥部,立即建立普選的、真正代表人民的民意機關。

但是,偽裝終究只是偽裝,偶一不慎,就會暴露狐狸尾巴的,在大唱其放寬言論、保障人權的呼聲中,林祖涵同志在參政會的報告,被中央社妄加竄改,面目全非。十六門《新華日報》發表的林同志報告提綱,又被刪得七零八落。外國記者關於桂林危急的消息,依然被扣。葉挺、廖承誌及無數愛國志士上,依然關在牢中。非法逮捕,依然層出不窮。尤其重要的,是依然高唱寡頭統一,並且以這種寡頭統一為實行民主的先決條件。依然要以法西斯主義的政令,失敗主義的軍令去“統一”一切。拆穿了這個偽裝之後,所餘者仍舊是那個“應萬變”的“不變”,即保持國民黨一黨專政,保持寡頭專制統治及其一切法西斯主義的“政令”與失敗主義的“軍令” 。

我們要正告國民黨及其總裁蔣介石:偽裝、欺騙即使一時能蒙蔽若干人,但是決​​不能挽救今日的危局的。更何況正如胡參政員霖所說:抗戰以來,一般老百姓智識程度增加很多,所以老百姓也不是可以欺騙的,不是理論與空洞好聽的話可以欺騙的,一定要看事實根據”。“不變應萬變”,固然不行,“萬變保不變”,亦一樣不行。現在需要澈底的一變,即將寡頭專制變為真正的民主政治。而其具體辦法,就是立即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緊急國事會議,澈底改組政府及統帥部,以民主的新政策代替獨裁的老政策,以民主的積極抗戰的新人物代替那些反動的失敗主義的法西斯主義的老人物。這個問題,已經在此次國參會上提出來了。雖然沒有得到解決,但是,歷史的發展將必然會解決和實現這個提案的,因為這是挽救危局的唯一辦法。願國民黨人及蔣介石氏有以善處之。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