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群體凝聚力

群體凝聚力又稱群體內聚力,是指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和成員對群體的向心力以及成員之間人際關係的緊密程度綜合形成的,使群體成員固守在群體內的內聚力量。這裡所說的群體凝聚力並非等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群體團結的概念,兩者是有區別的。內聚力主要是指群體內部的團結,而且可能出現排斥其他群體的傾向。而我們所提倡的團結既包括群體內部的團結,也包括與其他群體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協調。簡介

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包括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對群體的滿意程度。在蘇聯也稱凝聚力為團結性。最初研究群體凝聚力是從W.麥獨孤(1908)稱之為"聚集"的本能開始的;大規模研究則始於20世紀40年代K.勒溫對人類群體的研究。與早期研究相對照,現代研究傾向於把凝聚力作為一個變量,並集中在兩類問題上:一是各種程度的凝聚力對群體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二是決定群體凝聚力大小的因素。西方社會心理學家常常直接研究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強調凝聚力的情感成分。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費斯廷格運用群體中出現的溝通頻率和強度來分析群體凝聚力。蘇聯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則側重在群體的共同活動上,強調凝聚力的認知因素,並把建立在共同活動過程基礎之上的群體團結性看作是群體凝聚力。 [1]

測量

測量群體凝聚力高低的心理學方法有幾種。一種是讓群眾中的每一成員對其歸屬感或整個群體作出評價。最流行的評定凝聚力的方法是運用社會測量問卷測定一個群體內部的友誼模式和強度。費斯廷格、S.沙赫特和K.巴克1950年曾以此方法進行評價群體凝聚力的研究。在其他一些研究中也提出諸如"你認為群體應該多長時間聚集一次"之類的問題。 [1]此外,心理學​​家多伊奇曾提出一個計算凝聚力的公式:

群體凝聚力=成員之間相互選擇的數目/群體中可能相互選擇的總數目

這個公式可用於實際測定。

特徵

研究表明,凝聚力高的群體有以下特徵:

1.成員間意見溝通快,信息交流頻繁,互相了解較為深刻,民主氣氛好,關係和諧;

2.群體對每一個成員有較強的吸引力、向心力,成員願意參加團體活動,無論是生產還是其他活動出席率都較高;

3.群體成員願意承擔更多的推動群體工作的責任,時時關心群體,並註意維護群體的利益和榮譽;

4.群體中每個成員都有較強的歸屬感、尊嚴感、自豪感。

群體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增強群體效能、實現群體目標的重要條件,而且是群體能否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群體喪失了凝聚力,不再能吸引它的成員,那麼它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2]

影響因素

群體的領導方式

群體的領導們有其各自的領導方式,而不同的領導方式又會對群體凝聚力的大小產生不同的影響。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和懷特(White)等人經過試驗發現,採用“民主型”領導方式的小組比採用“專制型”和“放任型”領導方式的小組成員之間更友愛,思想更活躍,態度更積極,群體凝聚力更高。

群體成員的一致性

這裡的一致性是指群體成員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如果群體成員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興趣愛好,則成員之間的行為表現容易達成一致,群體的凝聚力就更強。應該說,群體成員的一致性是凝聚力的基礎。

群體規模

群體規模的大小也是影響群體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群體規模過大,成員之間相互接觸的機會則會相對減少,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比較淡薄,易造成意見分歧,從而降低群體的凝聚力。若群體規模過小,群體力量不足,又會影響任務的完成。因此,群體的規模,應既能保證群體的工作機能,又能維持群體的凝聚力。一般說,群體規模以7人左右為宜。

外部的影響因素

外部壓力也是影響群體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證明,當群體遭到外部壓力時,群體成員會放棄前嫌,緊密地團結起來一起抵抗外來威脅,從而有利於增強群體成員的團結精神,提高群體的凝聚力。

群體成員需求的滿足

任何一個人參加一個群體,總希望群體能滿足其一定的需求,既包括物質上的需求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群體滿足個人需求越高,對成員的吸引力就越強。

群體內部的獎勵方式

群體內部的獎勵方式對群體成員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進而影響到群體的凝聚力。只強調個人成功,對個人進行獎勵,勢必造成群體成員之間的矛盾。研究證明,個人和群體相結合的獎勵方式易增強成員的集體意識和工作責任,有利於增強群體的凝聚力。 [1]

群體的地位

某群體在諸群體中的地位、等級越高,其凝聚力就越強。如群體被人尊重,有較快的升遷機會,有更多的經濟報酬,有更大的發展可能性等,群體凝聚力就大。

目標的達成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0.*.*)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