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需要理論

需要

所謂需要,就是有機體缺乏某種物質時產生的一種主觀意識,它是有機體對客觀事物需求的​​反映。簡單地說,需要就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慾望。人為了自身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必然會對客觀世界中的某些東西產生需求,例如,衣、食、住、行、婚配、安全等,這種需求反映在個人的頭腦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夠推動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積極的活動。需要被人體會得越強烈,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有效。

需要理論是指人的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引起動機,動機產生行為,行為駛向目標。一般人的需要分兩類,即自然需要(生存需要)和社會需要(精神需要)。

辯證唯物主義關於需要的觀點與生物決定論和社會決定論完全對立。生物決定論把人的需要作為本能的活動,社會決定論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對社會環境的簡單“投射”,辯證唯物主義則認為,人的需要是在人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人的積極活動中產生的。特點

人類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為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兩大類。自然性需要主要是指有機體為了維持生命和種族延續所必需的需要,它是人與生俱來的,是人的低級需要。其中包括為了生存必需的食物、水分和空氣;必要的休息、睡眠和排泄;種族延續所必需的性激素分泌;為了避免某些有害的事物和不愉快的刺激所必要的迴避和排除等。上述需要一般反映為生理的需要,它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只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動物的生理需要在滿足方式上有根本的區別。動物僅僅是以自然環境中現成的天然物為對象,而人則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出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象,即使同樣都是滿足飽的需要,人與動物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正如馬克思所說:“飢餓雖是飢餓,但是使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飢餓不同於用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飢餓。”人的自然性需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這種需要主要產生於人的生理機制,是與生俱有的;

(2) 這種需要以從外部獲得一定的物質為滿足;

(3) 這種需要多見於外表,容易被人察覺;

(4) 這種需要是有限度的,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反而有害。

社會性需要主要是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各種經驗積累所獲得的一種特有的需要,它是人後天形成的,是人的一種高級需要。其中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就其物質需要而言,主要是指社會化的物質產品,如必要的衣著、家具、住宅和生活用品;就其精神需要而言,主要是指一定的文化、藝術、科學知識、道德觀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和文化體育生活,以及必要的社會生產和社會交際活動等。社會性需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這種需要不是由人的本能決定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的,是由社會的發展條件決定的;

(2) 這種需要比較內在,往往蘊藏於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容易被人察覺;

(3) 這種需要大多是從人的內在精神方面獲得滿足;

(4) 這種需要的彈性限度很大,並且帶有連續性。

在組織管理過程中,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首先應當注意了解員工的各種需要,並經過細緻分析,有針對性地設置目標,盡可能地把組織目標與員工的合理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使得社會的需要、組織的需要逐步轉化為員工的個人需要,從而更有效地挖掘人的內在潛力,激發出員工更大的積極性。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物質生活的需要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也是最強烈的需要。一個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往往會導致妨礙社會和集體的極端行為,即所謂“飢寒生盜心”。當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精神生活的需要就上升到主要地位,即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滿足精神生活的正當需要,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往往能夠推動人們對社會和集體做出更大的貢獻。管理者的任務,就在於通過滿足每個員工的各種正常需要,來調控他們的行為,使員工的行為都盡可能地符合整體的利益和要求。

但是,這裡需要指出,管理者不但自身必須明白滿足需要和承擔義務是緊密相聯的,而且要使員工清楚滿足需要和承擔義務的關係。因為滿足需要和承擔義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的統一。滿足需要是動因,承擔義務是前提,二者的關係既是統一的,又是相對的。沒有義務的承擔,也就沒有足夠需要的滿足,這是由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決定的。

分類

人類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可以把人的需要大體作如下分類:

(1)需要按其範圍可分為國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階級的需要、團體的需要、個人的需要等。

(2)需要按其性質可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3)需要按其迫切程度可分為遠期的間接需要與近期的直接需要。遠期的間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較概括的、抽象的、總的需要,它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現出來。近期的直接需要,如學習科學技術、解決某一具體問題、克服某一困難等,它是促使職工行動的直接動力。

(4)需要按其作用可分為社會需要(發展需要)和生存需要(生理需要)。

(5)需要按其經常性分類,分為日常需要和長期需要。

類型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1943 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這一理論流傳甚廣,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熟悉的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按照它們的重要程度和發生順序,呈梯形狀態由低級向高級需要發展。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總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每當低一級的需要獲得滿足以後,接著高一級的需要就要求滿足。由於各人的動機結構的發展情況不同,這五種需要在個體內所形成的優勢動機也不相同。當然,這並不是說當需要發展到高層次之後,低層次的需要就消失了;恰恰相反,低層次的需要仍將繼續存在,有時甚至還是十分強烈的。為此,馬斯洛曾經指出,要了解員工的態度和情緒,就必須了解他們的基本需要。

(一) 需要層次的基本結構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五個需要層次,可以具體說明如下: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這類需要如果不能滿足,人類就不能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推動人們行為活動的最強大的動力。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