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簡稱“亞太經社會”,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 ESCAP)是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下屬的五個區域委員會之一,是亞太地區建立最早、代表性最為廣泛的政府間多邊經濟社會發展組織。其主要職能是通過區域和次區域合作促進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聯合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事務的論壇。亞太經社會是聯合國的附屬組織,工作包括透過在區內收集、評估和分發有關經濟、科技及統計資料,進行研究並提出製訂新措施,以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介紹

亞太經社會的前身是1947年3月28日在上海成立的亞太和遠東經濟委員會(亞遠經委會),1949年6月由上海遷至泰國首都曼谷,1970年將會址正式設在曼谷。 1974年改稱現名。作為聯合國在亞太地區唯一的政府間綜合性經濟社會發展組織,亞太經社會開創了地區合作的先河,多年來為開展區域和次區域合作、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政府間多邊組織,亞太經社會有53個正式成員和9個準成員,包括幾乎所有亞太地區(包括中亞,但西亞除外)的國家和美國、英國、荷蘭、俄羅斯和土耳其。亞太經社會最高決策機構是部長級會議,每年定期舉行;從亞遠經委會成立到2009年,已舉辦65屆會議。主要分析亞太區域經濟、社會形勢發展,討論ESCAP各專業領域活動,審議和研究培訓項目執行情況及ESCAP工作計劃等。部長級會議機制下設八個專門委員會,分別為:1、宏觀經濟政策、扶貧和包容性發展委員會;2、貿易與投資委員會;3、交通運輸委員會;4、環境與發展委員會;5、信息和通信技術委員會;6、減少災害風險委員會;7、社會發展委員會;8、統計委員會。各委員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評審各自領域出現的最新趨勢、推動地區交流與合作,並監督有關合作的執行情況。 ESCAP日常辦事機構為秘書處,最高官員是執行秘書,為聯合國副秘書長級,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免。現任執秘諾琳·海澤(女),新加坡人,2007年7月30日上任,任期至2012年7月。日常辦事機構為秘書處,秘書處的最高官員為執行秘書,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命。亞太經社會會議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召開,會議規模約為500-800人。每年會議均事先確定一個主題,通常為重要的全球性經濟或社會問題。會議分為高官段會議​​(3天)和部長段會議(3 天)兩部分,高官段會議​​主要審議亞太經社會方案規劃、區域經濟合作、扶貧、統計、運輸、環境等經濟社會議題,部長段會議主要由各代表團團長圍繞當年會議主題進行一般性辯論,並討論通過會議決議和報告。

ESCAP有兩類附屬及相關機構。第一類為附屬區域機構,在組織上同ESCAP保持一定聯繫,每​​年向大會提交工作報告,如亞太信息和通信技術促進發展培訓中心(APCICT)、亞太統計研究所(SIAP),亞太技術轉讓中心(APCTT),亞太復種作物扶貧開發中心(CAPSA),亞太農業工程和機械中心(APCAEM)。第二類為已獨立的相關區域機構,但仍在業務上同ESCAP保持聯繫,如東亞、示南亞沿海和岸外地學計劃協調委員會、湄公河委員會、颱風委員會和熱帶氣旋小組。此外,還有一些組織是ESCAP參與籌建的組織,如亞洲開發銀行、亞洲清算聯盟、亞洲再保險公司、天然橡膠生產者協會和亞太電信聯盟等。

ESCAP的財政收入,一部分是正常預算,來自聯合國會員國會費,用於秘書處工作人員工資、日常和行政事務的費用支出;另一部分是預算外資金,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其它聯合國機構,及成員、非成員的自願捐助,用於經社方面的合作項目[1]。

中國是亞太經社會的發起國之一。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也恢復了參與亞太經社會的活動。 198年7月起,中國向該組織派有常駐代表和副代表。 1992年,亞太經社會第48屆會議曾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旨在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北京宣言》。中國香港是該委員會的附屬會員,並一直參與其轄下統計委員會、颱風委員會及環境和自然資源開發委員會等工作。

2004年4月22日至28日,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第60屆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圍繞“加強發展合作,迎接全球化時代的挑戰”的主題,討論地區經濟和社會形勢、扶貧、全球化和社會等問題,會議通過了《上海宣言》,還通過包括《加強公共衛生能力建設區域行動倡議》、《亞太經社會技術合作項目執行工作》、《亞洲公路網政府間協定》、《亞洲及太平洋二類作物開發扶貧中心》、《振興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太平洋業務中心》和《太平洋城市議程》等6項議程。 >>亞太經社會61屆會議於2005年4月21日至27日在泰國曼谷舉行。

2006年4月,亞太經社會第62屆年會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會議通過了12項旨在加強地區性合作的決議及有關發展基礎設施的《雅加達宣言》。第63屆年會將於2007年11月舉行,主題為“在推動經濟發展​​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前提下改善居住系統”。如果沒有成員主動請纓,那麼下屆年會將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

歷史

1947年3月28日,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第37號(IV)決議,為促進亞洲經濟的重建與發展,由中國倡議,於上海成立亞洲和遠東經濟委員會(英語: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Far East),簡稱“亞遠經委會”(ECAFE)。

1949年6月,全會遷至泰國曼谷。

1970年,新會址於曼谷正式設立。

1974年,改為現名。

成員名單

截至2004年4月,“亞太經社委員會”共計有53個成員、9個準成員。

亞太區域

阿富汗- 澳大利亞- 不丹- 巴布亞新幾內亞- 巴基斯坦- 朝鮮- 斐濟- 菲律賓- 柬埔寨- 基里巴斯- 老​​撾- 密克羅尼西亞- 馬紹爾群島- 孟加拉國- 緬甸- 馬來西亞- 馬爾代夫- 蒙古- 瑙魯- 尼泊爾-韓國- 日本- 所羅門群島- 斯里蘭卡- 泰國- 湯加- 圖瓦盧- 文萊- 瓦努阿圖- 新西蘭- 西薩摩亞- 新加坡-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越南- 中國- 烏茲別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 阿塞拜疆-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亞美尼亞- 俄羅斯- 帕勞- 土耳其- 東帝汶

非亞太區域

法國 - 荷蘭 - 英國 - 美國

“準成員”

北馬里亞納群島- 庫克群島- 關島- 香港- 紐埃- 美屬薩摩亞- 澳門- 法屬波利尼西亞- 新喀裡多尼亞

主要任務

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1980年第36屆會議組織了一個工作團,該工作團在開發署的支持下,於當年中期對成員國的需要進行評估並擬定了一項區域遙感方案。根據該工作團的報告,亞太經社會在開發署的支助下,於1983年開始實施區域遙感方案。

在第四十八屆會議上,與會者提請亞太經社會注意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管理方面的區域合作與協調的問題。因此,亞太經社會1993年第四十九屆會議通過了題為“空間應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的第49/5 決議,該決議除其他外,呼籲籌辦召開一次亞洲和太平洋空間應用促進發展問題部長級會議。方案取代了區域遙感方案,其任務如下:

(a)促進和協調區域發展空間合作,組織和執行區域空間應用項目;

(b)提供政策、模式、技術、信息和分析,進行與空間應用種種問題有關的研究;

(c)建立由國家聯絡點和主要空間技術應用部門工作組組成的區域網絡,發起建立大學和工業之間的聯盟;

(d)通過區域項目與合作促進空間應用國家能力建設;

(e)通過在本區域各國發展空間應用教育設施,安排高級研究研究金和舉辦講習班和研討會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f)提供技術援助,例如提供有關下述方面的諮詢服務:有關建立空間機構/空間應用中心的國家政策、方案編制和規劃,設備和軟件選擇,設備測試認可,設備投入使用運行,促進一般空間應用等;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