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魚雷

魚雷是一種水中兵器。它可從艦艇、飛機上發射,它發射後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用於攻擊敵方水面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

研發歷史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能投入使用。

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白色”)(而命名為“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

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製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 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砲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佔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佔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佔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佔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

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噪聲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製導,不易被干擾。

到了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

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踪和攻擊潛艇。

到了70年代後,魚雷採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增強了抗干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時,航程達4.6萬米,儘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研究、改進和製造,目的是使魚雷更輕便,進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標的能力。

形狀和結構

魚雷雷身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避免航行對阻力太大。中段(雷身)和後段(雷尾)3段組成,分別裝有裝藥引爆系統、導引控制系統和動力推進系統等。它的前部為雷頭,裝有炸藥和引信;中部為雷身,裝有導航及控制裝置;後部為魚尾,裝有發動機和推進器等動力裝置。魚雷的動力系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等。

根據不同的需要,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魚雷主要用艦船攜帶,必要時也可以用飛機攜帶。在港口和狹窄水道兩岸,也可以從岸上發射。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

魚雷在水中的運動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若重力大於浮力,沿水平方向發射的魚雷,將像石子那樣向斜下方運動;若重力小於浮力,它將像氫氣球那樣向斜上方運動.要使魚雷瞄準目標沿一定方向運動,必須使浮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恰當地選擇魚雷的體積,可以調整重力和浮力的關係.所以,魚雷的體積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

特點

現代魚雷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可以說是“水中導彈”。它的攻​​擊目標主要是戰艦和潛水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

種類

魚雷按攜載平台和攻擊對象分為反艦(艦艦、潛艦、空艦)魚雷和反潛(艦潛、潛潛、空潛)魚雷。

按雷體直徑分為大型魚雷(533∼555毫米)、中型魚雷(400∼482毫米)和小型魚雷(254∼324毫米)。

按制導方式分為自控(程序控制)魚雷、自導魚雷、線導魚雷和復合製導魚雷。

按推進動力分為熱動力(燃氣、噴氣)魚雷、電動力魚雷和火箭助飛魚雷。按裝藥分為常規裝藥魚雷和核裝藥魚雷。

目前,世界上裝備和使用魚雷的國家很多,但能夠研製和生產魚雷的國家卻屈指可數,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瑞典、中國等廖廖幾個。其中美國的魚雷研製水平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而俄羅斯在與美國的激烈競爭中,其魚雷發展獨樹一幟,是唯一可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魚雷生產大戶。

有人操控魚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種種魚雷之外,有一種最特殊的魚雷,是有人坐在魚雷中直接操縱控制魚雷的,稱為“有人操控魚雷”,簡稱“人操魚雷”。

在二戰期間,德國、日本都先後推出了有人操縱的魚雷,後者即著名的“回天魚雷”。這種魚雷通常採取半潛式推進,魚雷上有操作人員1名,通過操縱桿、潛望鏡來判斷、修正魚雷的航向,以確保命中目標,提高命中率。德國的人控魚雷在發射半程後,操作人員跳水逃生,由母艦派小艇救回;而日本的回天魚雷則是讓魚雷上的操作人員與魚雷一起爆炸,進行所謂的“神風特攻”,與“櫻花特攻隊”如出一轍,其殘酷程度令人嘆息,但實際戰果並不明顯。

重型魚雷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