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第三軍醫大學位於美麗的山城——重慶市,是一所歷史悠久和有著光榮傳統的全國重點醫科大學,以鮮明的軍事醫學特色和優異的辦學質量而享譽軍內外。學校佔地2479畝,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5.5億元,圖書館中外藏書50餘萬冊。該校在全國醫科類院校的排名為前十名。不包括綜合大學醫學院,最新排名為第五名。學校介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坐落於中國第四個直轄市------美麗的山城重慶市。這所有著70多年光榮歷史和鮮明軍事特色的軍醫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全國重點大學、軍隊“2110工程”整體重點建設院校。

該校是1954年由原六、七醫大合併而成的。六醫大的前身是第四野戰軍醫科學校和南昌醫學院(前國立中正醫學院);七醫大的前身是太岳軍區衛生學校(後發展成為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合校後定名為第七軍醫大學,1969年遷往上海,1975年遷回重慶,軍委命名為第三軍醫大學。

學校下設基礎部、軍事預防醫學院、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醫學影像系)、護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高原軍事醫學系、研究生管理大隊;擁有三所附屬醫院――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第三附屬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大坪醫院);現全校佔地205.63公頃(3084.43畝),建築面積155.13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1億元,圖書館藏書62萬冊,中外文數據庫30種,電子期刊2萬餘種。

學校現設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病理診斷、核醫學、高原醫學、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實驗技術、護理、藥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生物技術、計算機應用等14個本科專業,招收博士等4個層次的醫學及相關學科專業人才。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點59個、碩士點71個。現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近800人,博士生導師188名、碩士生導師36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各類特殊人才217名。先後獲得了以六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單位)為標誌的1500多項科技成果。

在半個世紀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緊緊圍繞國家和軍隊大局,堅持“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的辦學思想,實施“凝聚人心、內涵發展”的治校方略,貫徹“一條主線、四項重點”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軍事醫學,構建了直接面向高技術戰爭的,包括燒傷外科學、防原醫學、野戰外科學、野戰內科學、軍事預防醫學、高原軍事醫學以及新概念武器防治學的軍事醫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戰創傷為重點的軍事醫學特色和獨特的辦學風格。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我軍的戰創傷醫學中心,是我軍軍事醫學盾牌的主要力量之一。

撫今追昔,“求實、創新、勤奮、獻身”的校風激勵著一代代莘莘學子努力學習、立業成才。展望未來,第三軍醫大學將繼續發揚光榮的歷史傳統,強化深化具體化“兩個取勝”的辦學思想、推進科學發展,團結奮進、奮力拼搏,向著創建具有鮮明軍隊特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型醫科大學的目標前進!

學校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岩,郵編:400038,電話:(023) 68752128。

歷史沿革

該校是在1954年由原第六軍醫大學和第七軍醫大學合併而成,當時定名為第七軍醫大學,1975年更名為第三軍醫大學。

第六軍醫大學的前身是第四野戰軍醫科學校(前東北軍區衛校)和南昌醫學院(前身系1936年創建的國立中正醫學院),1949年10月合校成立華中醫學院,之後相繼改名為中南軍區醫學院、第四軍醫學院,1952年8月命名為第六軍醫大學。

第七軍醫大學1946年創辦時稱太岳軍區衛生學校,先後命名為中原醫學院和第二野戰軍醫科大學,1950年初定址重慶後,先後改名為西南軍區衛生部醫科大學、西南軍區醫學院、第二軍醫學院,1952年10月,中央軍委命名為第七軍醫大學。

科研概況

第三軍醫大學自合校以來,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學校建立了符合辦學特色的,以戰創傷為重點的軍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了一批有明顯優勢和特色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和軍隊重大、重點項目在內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課題;取得了包括6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1500餘項科技成果;形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標誌,教育部、軍隊、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為主幹,校級重點實驗室為補充的重點實驗室建設新格局;部分反映高校科技實力的綜合指標,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三大科技獎和科技論文排名,均進入全國高校前20名。

科室簡介

心血管內科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血管內科成立於1953年,開展床位120張,擁有多名國內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開展臨床診療技術最多的心血管病專科病房。本學科整體已達到國內大型綜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先進水平,在軍內和西部有明顯優勢:學科基礎實力雄厚:本學科是軍隊及西部唯一的心血管專業國家重點學科、全軍心血管內科研究所、全國介入培訓基地之一、重慶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重慶市高校重點學科、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國家藥品臨床試驗機構。

現有科技人員106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7名。科室學術梯隊合理,優秀中青年專家已成為學科帶頭人,科主任黃嵐教授在業界有較大影響力;在完成本科教學任務的同時,科室已培養博士後9名、博士79名、碩士68名;年培養心血管專業各類進修生30餘名。

科室分為心臟血管內科病房、重症過渡病房、監護病房、臨床檢查室、心導管室、實驗室。病房空氣層流潔淨度高,中央空調維持四季溫度20攝氏度。 24小時提供熱水,是病員接受診治及療養的最佳選擇。科室年收治3800多名病員,年門診量為36000多人次,急診5000多人次。

胸外科

第三軍醫大學胸心外科由我國胸心外科的開拓者吳英愷教授等創建於1940年代,1944年施行了我國第一例動脈導管結紮手術。是國內最早開展胸心外科手術的科室之一。之後,經徐日興、劉欲團、鍾伯龍等教授的艱苦努力,在國內較早開展了食管和肺臟手術,1959年開展低溫麻醉下心內直視手術,1964年率先在西南地區開展了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為中國胸心血管外科的創立和早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胸外科,成立於1952年,為國務院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為國家重點學科、重慶市高校重點學科。 1953年即開始肺和食管手術,是國內較早開展胸外科手術的科室之一。以食管外科、肺外科、重症肌無力外科治療及胸腔鏡外科為主攻方向,形成鮮明特色和國內領先優勢。科室本著基礎研究與臨床診治並重的原則,先後開展了晚期肺癌擴大化手術治療、慢阻肺肺減容術、頸段食管癌根治、縱隔巨大腫瘤切除、嬰幼兒胸壁巨大腫瘤切除及新生兒先天性膈疝修補等國內外高難度手術,並已施行心肺聯合移植手術。

科室擁有正副教授6名,研究生導師3名,主治醫師、講師2名,全科醫師均具有醫學博士學位。獲軍隊及重慶市成果獎9項,其中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3​​項,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5項。承擔國家、軍隊和重慶市科研課題10餘項。

眼科

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眼科始建於1950年,特邀西南地區眼科創始人、軍醫大學副校長蔣醫民為主任,年門診病人約4000餘人。五十年代蔣醫民教授發明用剃須刀做眼內手術,推廣至全國並一直運用。六十年代開展白內障、青光眼、斜視等手術;七十年代開展視網膜脫離復位手術;八十年代開展角膜移植術、球內異物取出手術;1990年開展顯微鏡眼科手術,角結膜聯合移植、角膜移植及羊膜移植術、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術、激光淚道成形術、熒光眼底造影、非接觸眼壓測量、電腦自動視野分析、角膜曲率檢測及眼軸超聲測量;2000年始,開展了甲狀腺相關眼病的綜合治療、視覺電生理檢查等。

2003年眼科配備醫生7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1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講師2名,醫師3名,其中碩士4名,主管技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護士4名;擁有價值數百萬元的檢查治療設備,包括手術顯微鏡、白內障超聲乳化儀、激光治療機、電腦自動視野計、眼電生理儀、非接觸眼壓計、同視機、眼底熒光造影機、超聲診斷儀等。眼科擁有有醫生9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2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講師3名,醫師3名,其中博士3名,碩士2名,主管技師3名。

眼科現暫開展床位30張,月收治病人2000餘人,年門診量20000餘人次。治療範圍包括白內障、青光眼、斜弱視、角膜移植、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遠視和散光眼外傷、玻璃體視網膜疾病、淚道阻塞等。我科擁有國際國內先進的眼科診療設備,主要包括進口白內障超聲乳化儀、準分子激光機、玻璃體切割儀、眼底激光、YAG 激光、高級手術顯微鏡、德國眼底造影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眼科AB超、超聲生物顯微鏡UBM、角膜曲率計、電腦驗光儀、全自動視野計、非接觸眼壓計、淚道激光治療儀、多焦視覺電生理儀等。

專利情況

2001年度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