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社會主義新農村

人們期望,有一套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形成一個合理的公共財政政策體系。今後幾年內能使農業、農村與工業、城市及國民經濟的其他方面協調發展,農民生活質量得到質的改善,農村建設上一個大台階,並給相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鄉村旅遊

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遊產業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旅遊開發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形成,整潔村容建設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旅遊支柱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鬚髮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托,開發旅遊休閒產業。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閒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閒需求,是鄉村休閒旅遊發展的最大動力。隨著汽車進入百姓家中,自駕車旅遊休閒成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鄉村環境、新鮮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為城市居民最喜愛的商品。城市居民對於走進鄉村,完成風味獨特的晚餐,有著永不疲倦的熱情。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駕車到1小時以內的地方晚餐,3小時以內的地方度週末,已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慣。鄉村環境和農家情趣,是休閒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們劃出了兩個圈,是城市居民消費範圍:第一個為餐飲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範圍區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飲消費出行區域;第二個為休閒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範圍區域。在這兩個圈範圍內的農村,都具備發展旅遊休閒產業的基本條件。

這是中國鄉村休閒旅遊產業的主要區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途徑,具有極大的現實推廣價值。

此外,是具備較高價值旅游資源的農村區域,包括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林場等區域,一般為國家所有。但是,資源區周邊土地,一般為農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結構,成為旅遊開發必需加強研究並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

以上兩個方面發展,構成了旅遊產業在農村經濟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閒,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

因此,旅遊休閒產業,已經成為近遠郊區及旅遊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旅遊業

旅遊休閒產業,特別是鄉村旅遊,具有較大的家庭服務特性,最具增加就業、富裕民眾的推廣價值。

鄉村旅遊的開發主體,可以是獨立經營的農戶,也可以是集體或私營的企業。獨立經營農戶,以採摘、農家樂、垂釣園、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為遊客提供服務,形成家庭收入。農村企業提供的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檔次的旅遊休閒服務,不僅就地消化了農產品,吸收農民就業,而且帶動了區域的發展。

旅遊休閒是一個富民產業,對於參與農戶的收入支持,超過對稅收的貢獻。因此,旅遊休閒是新農村建設中比較容易直接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

開發作用

旅遊休閒產業最終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沒有以遊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更不易獲得經濟的收益。

因此,發展旅遊休閒產業,必然在市場的引導下,在現實的教育下,培養了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市場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服務教育將農民培養成為文明衛生禮貌的公民。

鄉村旅遊需要文化的支撐,民俗文化的包裝,餐飲文化的開發等,都有利於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同時,遊客帶來的城市文化,對於農村文明風尚的形成,也具有極大的作用。 ]形成文明衛生美麗獨特的景觀b]鄉村旅遊中,旅遊環境打造、農家接待條件的建設都是最基礎的內容。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旅遊休閒要求村莊面貌不是乾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遊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文化基礎和惟一性等等,所以,鄉村旅遊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干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體要求,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標準。

1、產業發展。有1—2個支撐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參合率達到50%以上。

2、生產條件。人均有0.5畝以上能排能灌的基本農田;農業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每年提高2%以上。

3、收入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市經濟發達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含渝東南地區)分別達到7000元、6000元、5000元以上;80%以上農戶有較穩定的增收來源。

4、人居環境。戶戶通電、通自來水、通電視;相對集中的居民點有一個晾曬休閒的院壩和垃圾處理點;農戶有單獨衛生的廚房和廁所;農民住房磚瓦化,磚混結構達到85%以上;林木覆蓋率達到40%。

5、農民素質。實現高質量“普九”;未繼續升學的中學生培訓率80%以上。

6、農村道路。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主要生產、生活道路硬化(含石板路)。

7、社會事業。有“一校三室一園”,即:建好村小學、有辦公室、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五保家園”;計劃生育率達到95%以上。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