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一個中國原則

一個中國原則是指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它是在中國人民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鬥爭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這個原則是我國政府開展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事實及法理基礎

歷史背景

一個中國原則是在中國人民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鬥爭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關台灣的全部事實和法律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八九五年四月,日本通過侵華戰爭,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霸占了台灣。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國政府在《中國對日宣戰佈告》中昭告各國,中國廢止包括《馬關條約》在內的一切涉及中日關係的條約、協定、合同,並將收復台灣。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應將所竊取於中國的包括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土地,歸還中國。一九四五年,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並在《日本投降條款》中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政府收復台灣、澎湖列島,重新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地位。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並未由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台灣以來,雖然其政權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它早已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實際上始終只是中國領土上的一個地方當局。

產生及涵義

一個中國原則的產生和基本涵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當天即向各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隨後又致電聯合國,聲明:國民黨當局“已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的與事實的根據”,完全無權代表中國。外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台灣當局斷絕或不建立外交關係,是新中國與外國建交的原則。

中國政府的上述主張受到當時美國政府的阻撓。儘管一九五○年一月五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及其他盟國承認一九四五年以來的四年中國對台灣島行使主權,但是同年六月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為了孤立、遏制中國,不僅派軍隊侵占台灣,而且拋出“台灣地位未定”等謬論,以後又逐步在國際社會策動“雙重承認”,企圖製造“兩個中國”。對此,中國政府理所當然地予以堅決反對,主張和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正是在中國與外國發展正常的外交關係中,在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鬥爭中,產生了一個中國原則。上述主張構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涵義,核心是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一九四九年後的三四十年間,台灣當局雖然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全中國的合法地位,但也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製造“兩個中國”和“台灣獨立”。這說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兩岸的中國人在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根本問題上具有共識。早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進行砲擊金門的戰鬥時,毛澤東主席就向台灣當局公開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一九七九年一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指出“台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台灣獨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

法理基礎

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嚴正立場和合理主張,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和支持,一個中國原則逐步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一九七一年十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驅逐了台灣當局的代表,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權利。一九七二年九月,中日兩國簽署聯合聲明,宣佈建立外交關係,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並且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的立場。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美髮表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161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它們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且承諾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處理與台灣的關係。

一個中國原則意義

現實意義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基石。經由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中國政府自一九七九年開始實行和平統一的方針,並逐步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這一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的要點是:爭取和平統一,但是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積極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早日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中國的主體(中國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統一後台灣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軍隊和行政人員駐台;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不需借助外國力量。上述方針和政策,貫徹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立場和精神,也充分尊重了台灣同胞當家作主、管理台灣的願望。江澤民主席在一九九五年一月發表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時,明確指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只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能實現和平統一。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迄今,兩岸敵對狀態並未正式結束。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了實現兩岸統一,中國政府有權採用任何必要的手段。採用和平的方式,有利於兩岸社會的共同發展,有利於兩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團結,是最好的方式。中國政府於一九七九年宣布實行和平統一的方針時,是基於一個前提,即當時的台灣當局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中國政府考慮到長期支持台灣當局的美國政府承認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也有利於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中國政府在實行和平統一方針的同時始終表明,以何種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並無義務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而是針對製造“台灣獨立”的圖謀和乾涉中國統一的外國勢力,是為爭取實現和平統一提供必要的保障。採用武力的方式,將是最後不得已而被迫作出的選擇。

對台灣而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標誌著承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這就使兩岸雙方有了共同的基礎和前提,可以通過平等協商,找到解決雙方政治分歧的辦法,實現和平統一。如果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圖謀將台灣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那就使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不復存在。

對美國而言,承諾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就要切實執行中美兩國政府之間的三個公報和美方的一系列承諾,就應當只與台灣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的關係,反對所謂“台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阻撓中國的統一。反之,就破壞了中國政府爭取和平統一的外部條件。

對於亞太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而言,台灣海峽局勢一直與亞太地區的安定密切相關。有關各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有利於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有利於中國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符合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國的利益。

中國政府政策

中國政府積極地真誠地努力爭取實現和平統一。為了爭取和平統一,中國政府一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舉行兩岸平等談判。充分考慮到台灣的政治現實,為了照顧台灣當局關於平等談判地位的要求,我們先後提出了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對等談判、兩黨談判可以吸收台灣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等主張,而始終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中國政府還提出,可先從進行包括政治對話在內的對話開始,逐步過渡到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解決正式談判的名義、議題、方式等問題,進而展開政治談判。政治談判可以分步驟進行,第一步,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共同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發展進行規劃。一九九八年一月,為尋求和擴大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向台灣方面明確提出,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係事務中,特別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政府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雙方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為爭取和平統一,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自一九八七年底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至一九九九年底,到中國大陸從事探親、旅遊、交流的台灣同胞已達1600萬人次;兩岸間接貿易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協議金額及實際到位金額分別超過了440億美元與240億美元;兩岸互通郵政、電信取得了很大進展;兩岸海上、空中通航也取得了局部進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為了通過商談妥善解決兩岸同胞交往中所衍生的具體問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在事務性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兩會領導人於一九九三年四月成功舉行了“汪辜會談”,並簽署了幾項涉及保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的協議。一九九八年十月,兩會領導人在上海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兩會商談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的。實踐證明,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完全可以找到兩岸平等談判的適當方式。香港、澳門回歸中國以來,港台之間、澳台之間原有的各種民間往來與交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和發展。

中國政府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

台灣分裂勢力蓄意破壞一個中國原則。一九八八年,李登輝繼任為台灣當局的領導人。當時他多次公開表示,台灣當局的基本政策就是“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我們一貫主張中國應該統一,並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但是,從九十年代初開始,李登輝逐步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相繼鼓吹“兩個政府”、“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台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階段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而且自食其言,說他“始終沒有講過一個中國”。李登輝還縱容、扶持主張所謂“台灣獨立”的分裂勢力及其活動,使“台獨”勢力迅速發展、“台獨”思潮蔓延。在李登輝主導下,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實際的分裂步驟。在台灣政權體制方面,力圖通過所謂的“憲政改革”將台灣改造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以適應製造“兩個中國”的需要。在對外關係方面,不遺餘力地進行以製造“兩個中國”為目的的“拓展國際生存空間”活動。一九九三年以來,連續七年推動所謂“參與聯合國”的活動。在軍事方面,大量向外國購買先進武器,謀求加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企圖變相地與美、日建立某種形式的軍事同盟。在思想文化方面,圖謀抹殺台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意識和對祖國的認同,挑起台灣同胞對祖國的誤解和疏離感,割斷兩岸同胞的思想和文化紐帶。

一九九九年以來,李登輝的分裂活動進一步發展。五月,他出版《台灣的主張》一書,鼓吹要把中國分成七塊各自享有“充分自主權”的區域。七月九日,他公然將兩岸關係歪曲為“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企圖從根本上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破壞兩岸關係、特別是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的基礎,破壞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李登輝已經成為台灣分裂勢力的總代表,是台灣海峽安定局面的破壞者,是中美關係發展的絆腳石,也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麻煩製造者。

中國政府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對於以李登輝為代表的台灣分裂勢力的種種分裂活動,中國政府和人民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並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輝以所謂“私人”名義訪問美國後,中國政府果斷地開展了反分裂、反“台獨”的鬥爭,並對美國政府公然允許李登輝訪美、違背美國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所作的承諾、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行為,提出了強烈的抗議,進行了嚴正的交涉。這場鬥爭顯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和能力,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台灣同胞進一步認識到“台獨”的嚴重危害。李登輝在國際上進行分裂活動受到沉重打擊。部分“台獨”勢力被迫放棄了某些極端的分裂主張。國際社會進一步注意到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必要性,美國政府還明確承諾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

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後,中國政府和人民進行了更加堅決的鬥爭。針對台灣分裂勢力企圖通過所謂“法律”形式落實“兩國論”的活動,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明確指出,這是一個更加嚴重和危險的分裂步驟,是對和平統一的極大挑釁。如果這一圖謀得逞,中國和平統一將變得不可能。這場鬥爭形成了海內外中國人同聲譴責“兩國論”的強大聲勢。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美國政府也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對台灣“三不支持”的承諾。台灣當局被迫表示不會依照“兩國論”修改所謂“憲法”、“法律”。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