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古代兵器:古代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的總稱

中國古代兵器多達成千上百種,它們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具有刺、砍、切、劃、砸、擊和抓等功能,在功夫高手的手中它們都是致命的武器。

綜述概述

我國古代從原始社會晚期到清朝後期(19世紀中葉)的戰爭中,使用的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的總稱。在原始社會晚期(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戰爭中,帶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分化出專門用於作戰的兵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兵器不斷發展變化,到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以青銅和鋼鐵為主的冷兵器的發展日趨成熟。火藥發明以後,火器逐漸發展起來,在一個很長的時期中與冷兵器並用。因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以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為分界線,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前一階段是冷兵器時代,約自公元前21(一說公元前22世紀)∼公元10世紀;後一階段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約10∼19世紀中葉。兵器起源

史前階段

由於生存競爭或血族仇殺,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衝突,於是帶有鋒刃的生產工具,也被用於人類的互相殘殺。這種殺人工具與生產工具不分的狀況,在史前階段曾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製的萌發,促進了原始社會的解體,開始由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部落聯盟之間不斷發生激烈而殘酷的原始戰爭。反映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最著名的是約四五千年前的涿鹿之戰,以黃帝為首的北方部落聯盟戰勝了以蚩尤為首的南方部落聯盟。原始戰爭日益頻繁而激烈,僅用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已不適應作戰需要,促使人們開始設計和製造專門用於殺傷和防護的特殊用具,它們逐漸與一般生產工具分離開來,於是出現了專用於作戰的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相當於從部落聯盟向國家轉化的過渡階段,也正是古代傳說中發生涿鹿之戰的時候。因此,傳說中常把兵器的發明歸功於蚩尤,或者是黃帝及其臣子,這正反映了部落聯盟間的戰爭與兵器出現的歷史聯繫。從考古發掘中,已獲得了帶鋒刃的生產工具轉化為兵器的資料。以重要的原始狩獵工具弓、箭為例,弓箭至少出現於距今2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5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用箭殺人的實例。如在江蘇省邳縣四戶鎮的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被骨鏃射中的人體骨,鏃體射入骨質深達2.7厘米;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類似實例發現。

時代晚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

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較鋒利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製造兵器準備了工藝方面的條件。當時由生產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用於遠射的木質或竹製的單體弓和裝有石質或骨、角、蚌質箭鏃的箭;用於扎刺的石矛或骨矛;用於劈砍的石斧、石鉞;用於砸擊的大木棒和石鎚;用於勾砍的石戈;以及石質或骨、角質的匕首,等等。此外,可能還使用了原始的木弩,以及可以拋發石彈的“飛石索”等。同時,為抗禦敵方進攻性兵器的殺傷,已經使用了原始的防護裝具,主要有竹、木和皮革製造的盾,以及用藤或皮革製造的原始甲、冑。

冷兵器時代

冷兵器時代(約公元前21∼公元10世紀)  中國古代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為便於敘述,現按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分為青銅時代的兵器和鐵器時代的兵器兩個階段。當然,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青銅時代早期,還大量使用著石兵器,特別是骨鏃;在鐵器時代的早期,也還大量使用著青銅兵器。

青銅時代

兵器

大約在夏朝,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經商、西周、春秋到戰國時期,延續約2000年。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了青銅器,如在甘肅省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銅小刀,就是實物證明。到了夏末商初時,青銅兵器的鑄造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從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戈、鏃等實物中可以看出。

到了商朝,奴隸制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必須擴大青銅兵器的產量,提高質量,並改進它們的戰鬥效能,用以裝備商王朝日益擴大的軍隊,因而青銅兵器有了更大的發展。商朝以後,又經過西周、春秋時期的不斷發展,到戰國中期,青銅兵器的製作技術和產品質量都達到了高峰。

青銅兵器發展的基礎,是商周時期青銅冶鑄業的不斷發展。商朝青銅冶鑄工藝,已經超越了由礦石混合冶鑄的低級階段,發展到以純銅、錫和鉛按比例冶鑄青銅的較高水平。考古發現的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東南的商朝晚期鑄銅遺址,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說明生產規模很大;在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兵器及其他用品達460多件,總重量1625公斤,反映出當時青銅冶鑄的規模。周朝青銅器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戰國初年,以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為例,出土銅器總重約達10噸,與殷墟婦好墓出土銅器總重相比,已超出5 ∼6倍,二者相差懸殊,正是青銅冶鑄業在這一歷史時期內大發展的縮影。青銅兵器質量的提高,是與世代積累的冶鑄技術經驗的不斷總結分不開的。成書於東周時期的《考工記》中的“六齊”,記載了冶鑄各種青銅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關於各類兵器的,用其指導實際生產,能夠保持兵器的質量和生產的穩定性,促進了軍隊裝備的規範化。

青銅兵器的發展,與這一歷史階段的作戰方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導致作戰方式的變革,而不同作戰方式又要求設計製造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兵器。在史前階段,氏族部落之間的爭鬥,只是雙方的武裝人群徒步作戰,缺乏嚴密的組織和指揮,對兵器沒有特定的要求,只要有一般的殺傷和防護功能即可。剛進入青銅時代,仍採取徒步搏鬥。最初的青銅兵器,就是為裝備最古老的兵種──步兵而製造的。商朝早期原始步兵的標準裝備是秘長60∼90厘米的青銅戈以及較大的盾牌。這一情況在商周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青銅工具的進步,促進了木工加工技術的提高,木製戰車的使用及其在速度和衝擊力上表現出原始步兵所無法抗拒的優越性,原始的徒步格鬥開始為車戰所取代,戰車逐漸成為軍隊的主力(見中國古代戰車)。車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商周時期軍事角逐的中心地區是黃河中下游,廣闊的平原為車戰提供了利於馳騁的地理條件。為了滿足車戰的戰術要求,兵器的設計和製造隨之有了新的變化。商周戰車的結構決定了敵對雙方的戰車只有在錯轂的時候,車上甲士才適於交手格鬥。由於較長的兵器在錯轂接戰時佔有優勢,因此,在以車戰為主的商周時期,長柲(3米以上)的青銅戈、戟和矛就成為車戰的主要兵器,並且隨著車戰的發展而不斷改進。

在商朝,車戰武器裝備的主要類型已經具備,它包括戰車、青銅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 ①

戰車概述

都是木質的,裝有青銅件,特徵是獨轅(輈)、雙輪、方輿(車廂)、長轂,以軛駕馬,馬數一般為2匹。車乘3人,1人御車,其餘2人作戰,其分工一般是左側的以射為主,右側的以格鬥為主。 ②

進攻兵器

包括遠射、格鬥和衛體3類。遠射兵器主要是弓箭,箭上裝青銅鏃,也用石鏃和骨鏃。格鬥兵器主要是:安有長柲的青銅戈和矛,以戈為主,也有用於劈砍的鉞和大刀。衛體兵器主要是:青銅的短刀,常飾有獸首,以及鈴首短劍等。

防護裝具

主要是青銅冑、皮甲和盾。附屬於戰車的徒兵,裝備相對簡陋,還較多地使用石、骨質的兵器,缺乏甲胄。當時戰爭的勝負決定於雙方戰車的戰鬥,徒兵很難與戰車抗衡。商朝晚期已有武裝的騎士,但數量很少,馬俱簡單,無鐙,遠沒有形成單獨的兵種。他們裝備的兵器主要是弓箭、戈和短刀。

商朝以後,經西周到春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車戰的規模也日益擴大,交戰雙方出動的戰車總數,從幾百乘擴大到上千乘,隨車徒兵的人數也由一乘幾人到幾十人。中國古代兵書《孫子·作戰篇》論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帶甲十萬是包括車上和隨車徒兵等的全軍總人數。

車戰的發展促進了車戰兵器的發展。周朝車戰使用的青銅兵器,質量有所提高,形制有所改進,種類有所增加。青銅兵器質量的提高,與青銅冶鑄工藝的提高分不開,例如春秋戰國時已能生產脊、刃青銅合金配比不同的複合劍,使得脊韌刃利,不易折斷。青銅兵器形制的改進,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改變外形設計以提高殺傷效能;二是增強青銅兵器和器柄結合的牢度。例如銅戈,“胡”加長,“穿”增多,改進“援”與柲的交角,加大刃的弧度,因而既提高了勾砍效能,又使其與柲的結合更加牢固。柲的製法也有改進,採用木芯外包竹片再纏帛髹漆的“積竹”柲,既牢固又富有彈性。青銅兵器類型的增加,在格鬥兵器中主要是刺(矛)、體(戈)分鑄以柲聯裝的戟和青銅劍的出現,在遠射兵器中主要是弩(安裝無郭銅弩機)的使用。同時,戰車的製工也更精,軌寬減小,車轅縮短,駕馬一般為4匹,兩服兩驂。還在車上增加防護設施,如在車輿四周加釘由大型青銅甲片組成的護甲;或在軎(車軸頭)端增置矛狀長刺​​,用以殺傷靠近戰車的敵方徒兵。

周朝青銅兵器的發展,使車戰兵器組合發生與商朝不同的變化。商朝車戰兵器的組合主要是戈、弓箭和短​​刀。如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兵器雖很多,但種類卻只有戈、鉞、短刀和弓箭。西周時有所變化,北京市昌平縣白浮一座女將墓中,出土兵器包括遠射的弓箭,格鬥用的戟、戈、矛、鉞和長體刀,衛體的短劍和匕首,還有用作防護裝具的青銅冑和鑲有銅盾飾的盾。到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車戰兵器的組合更加完善,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最典型,遠射兵器是弓箭;格鬥兵器除戈、戟、矛外,還有帶尖鋒和刺球的殳,安有多重戟體的“多戈戟”,並普遍採用“積竹”柲;防護裝具有盾牌和整套的髹漆皮甲胄,並有防護馬匹的髹漆皮馬甲。反映在文獻中記述的車戰兵器,主要是戈、殳、戟、矛和弓矢,還有新出現的短柄格鬥兵器──青銅劍,以及用作防護裝具的皮甲。這時期的文獻中還出現了“五兵”概念,用以概括主要的車戰格鬥兵器。周朝青銅兵器的發展成果,在《考工記》一書中得到了系統總結。該書《冶氏》、《桃氏》、《函人》、《廬人》、《弓人》諸篇中,全面地記錄了兵器的選材、尺寸、形制和製作規範,這些都可以與考古發現的大量實物相印證,表明當時已達到中國古代車戰兵器最成熟的階段,也是青銅兵器製造工藝最成熟的時期。舉世聞名的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許多至今不蛂A鋒利異常,正是青銅兵器發展到頂峰後的產品。但是盛極開始轉衰,戰國中晚期也正是車戰和車戰用青銅兵器開始走向衰落的時期,因為更新的金屬材料──鋼鐵製造的兵器已嶄露頭角,預示著冷兵器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鐵器時代

中國進入鐵器時代,約在東周晚期。但是早在商朝,人們就利用天然隕鐵製作兵器的刃部。春秋時期,出現鋼鐵製造的兵器,現已發現並經過科學檢驗確認為鋼製品的,有湖南省長沙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鋼劍。說明人們一旦掌握了新的金屬材料,就立即嘗試著用來製造兵器。戰國末期,鋼鐵兵器開始正式裝備軍隊。根據考古發現,當時南方的楚和北方的燕都較多地使用了鋼鐵兵器。在古代文獻中,還有三晉地區當時也生產鋒利的鐵兵器的記載。但在戰國時期,青銅兵器還繼續製造並裝備軍隊,因為鋼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的基礎在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所以戰國晚期還只能部分地用鋼鐵兵器裝備部隊。隨著封建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以及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經秦到西漢時期,鋼鐵兵器才獲得全面發展。

經過秦末農民大起義、楚漢之爭到西漢初期,軍隊成分和編制等發生了新變化,這時農民作為士兵主要成分的轉變已經完成。隨著漢朝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鞏固,從秦制沿襲下來的中央和地方的軍事制度已臻於完備,依據地理條件和當地習俗的不同,分別進行騎士(騎兵)、材官(步兵)和樓船(水兵)等兵種的組建和訓練,特別是為了抗禦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的侵擾,更進一步促進了騎兵的成長和發展。這一切都對西漢的兵器製造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1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