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描述經濟類型官方術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後用來描述其經濟形式的官方術語。由1992年,鄧小平到深圳南巡時確立。

基本概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新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依據這一理論,黨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行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探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長期以來,不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家和學者,都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形式,強調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財產製度相聯繫,認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而否定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與發展的可能性。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這一傳統觀念的突破,使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經之路。

要發展生產力,就要徹底拋棄那些使生產力發展成為桎梏和束縛的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才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正是鄧小平提出搞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

鄧小平曾經指出: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

中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照搬蘇聯模式。所謂蘇聯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時期,比較完整的計劃經濟理論、計劃​​經濟思想指導下的蘇聯的經濟體制。這些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包括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限制和否定市場的作用。我們不能否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在百廢待興、執政黨威望崇高、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為有利於快速動員社會資源並集中用於關鍵部門的重點建設,而在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中國的經濟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社會主義初期建設任務的完成,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繫日益增多,計劃經濟體制的那種決策高度統一排斥市場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資源,搞平均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上,一方面是統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限制了企業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都不能很好的發揮。這兩方面都是對生產力的束縛。要擺脫束縛,必須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

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也應該根據自己實際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實際的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來選擇發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徑,哪一個手段有利於發展自己,就拿來用之。但是多年來,我們國家一直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為了堅持社會主義必須排斥市場經濟。這種傳統的認識主要來自於對馬克思主義中的個別詞語不問條件和情況的照搬照抄。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不再存在商品貨幣關係。我們拿過來就套用,必然產生上述的概念。但是,只要我們認真思考,就可以分析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只是一個設想,他們並沒有講是必然,他們講的未來社會,並非是我們21世紀初的社會主義。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在那個基礎上建立一個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就與我們當今實踐的社會主義社會有了很大的差距,基礎不同,現實不同,又怎能拿過來照搬照抄。再說,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它要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這才有生命力,才能夠稱其為科學。我們過去就是有的地方照搬照抄,導致用傳統認識來束縛自己,再加上“左”的思想氾濫,不實事求是,造成經濟上的重大損失。錯誤和挫折,促使我們黨反思、重新認識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新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道路。

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1979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在中國搞起了羞答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政策從此變更。 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市場經濟是中性在外國它就姓資在中國就姓社。”

鄧小平這些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從根本上解決了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對中國經濟改革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成為我們黨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標的基本理論依據。

具體講,鄧小平帶領人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衝破思想束縛到正確認識再到改革實踐的過程,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製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製度範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實踐已經證明,而且將來會進一步證明市場經濟是中性在外國它就姓資在中國就姓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基本特徵

什麼是市場經濟?

首先,市場經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

所謂資源配置,是指將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在內的經濟資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種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上,以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需要。資源配置一般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通過資源配置而形成的社會供給的比例與社會需求的比例相適應,避免供給與需求的脫節,也就是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講求經濟效率,節約資源,作到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也就是資源利用的充分性。達到上述兩個目標,就說明資源配置是優化的。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8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