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英文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創辦於1958 年,原名北京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為“培養尖端科學技術所需求的高級化工人才”而創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學。 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為首批全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已經發展成為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哲學、醫學等學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高校。學校現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 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是首批列入“卓越計劃”、“111計劃”名單的名牌大學。建校以來,北京化工大學已為國家輸送了10萬餘名各類人才。簡介

北京化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北京化工大學創辦於1958 年,原名北京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為“培養尖端科學技術所需求的高級化工人才”而創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 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肩負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以及原創性高新技術開發的使命。 1958年7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同志簽發中共中央文件[中發(58)574號],[1]同意化學工業部籌建北京化工學院,辦[2]學宗旨是“培養尖端科學技術發展所需要的高級化工技術人才”,學校由此誕生。 1960年成為全國64所重點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為北京化工大學,1998年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學校由3個校區組成,東校區位於北京北三環東路,交通便利;西校區坐落於北京紫竹院公園西側,環境優雅;北校區在昌平區內,臨近著名的十三陵風景區,景色宜人。學校總體佔地面積1070畝,建築面積約636655平方米。擁有現代化的圖書館、教學大樓、田徑場、大學生活動中心和一批裝備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室。

北京化工大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已經發展成為理科基礎堅實, 工科實力雄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哲學、醫學等學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形成了從本科生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流動站以及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人才培養格局。建校以來,北京化工大學已為國家輸送了10 萬餘名各類人才。

學校設有化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文法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12個學院。學校的學科專業已涵蓋理學、工學、管理學、哲學、法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8個學科門類,涉及21個一級學科。學校現有5個博士後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含自主設置),104個碩士點,44個本科專業;1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學科),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4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交叉重點學科、3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4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校圖書館中外文書刊總藏量達217.3萬冊,電子圖書藏量8692GB,並引進40餘種國內外數據庫,已成為以化學、化工、材料為特色的綜合性館藏文獻庫。

學校聚集一大批致力於教書育人、科教興國、探索真理的名師、學者。有教職工1868人,其中專任教師1139人,正、副教授650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67人。國家人事部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家的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10人;國家級的教學名師5人,北京市的教學名師1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的獲得者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41人,北京市的科技新星計劃入選者50人;正、副教授617人。優秀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不斷湧現,現有的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的優秀教學團隊10個,教育部的“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的群體1個,國家的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另外,學校聘請了包括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內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名譽教授,聘請包括該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在內的65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已經擁有化學、物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3個國家級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7個國家本科教學工程項目,1個北京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北京市級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6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北京市級定點實習基地,3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5人,北京市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育團隊10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北京市精品課程37門,教育部雙語示範課程5門。 2009年,該校獨立完成的教學成果《產學研相互促進建設大化工創新人才體系》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校是首批(2007年)獲得教育部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高校之一,已先後獲得該計劃項目160項。在全國、北京市大學生學科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首都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世界華人平面設計大賽、西門子杯全國大學生控制技能仿真挑戰賽、全國ITAT教育工程大賽等競賽中,該校有39人獲得全國一等獎,147人獲得全國二等獎,243人獲得北京市特等和一、二等獎。尤其是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該校多次名列第一,並首獲該賽事的最高獎——“高教社杯”。

學校積極探索創建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如優秀生重點培養模式:經選拔被確認為優秀生的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享受優秀生獎學金。優秀生導師制:在導師指導下,優秀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學校特別注重從入學新生中選拔優秀學生,入學新生可自願參加綜合性能力測試,成績優異的新生可成為優秀生;高中階段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競賽(數學、物理、化學)省級賽區二等獎以上(含二等獎)的學科競賽獲獎學生,以及高考入學總成績為該校在當地省(自治區、直轄市)錄取最高分的理工類新生可免試推薦為優秀生候選對象。 “4 3”本碩連讀和“3 5”本碩博連讀模式:經考核符合條件的本科生可免試推薦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實行連讀培養。主輔修制: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輔修第二專業,培養社會亟需的複合型人才。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工作,將就業工作列為全校四項重點工作之一,舉全校之力推進就業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重視對學生的全過程就業指導,積極發揮學校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多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2012年學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8.34%,研究生總體就業率為98.60%。

學校注重開展國際間學術和文化教育交流,先後與英、美、法、德、澳、韓、日等80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關係。學校已經與20多所國外院校開展了包括交換學生、聯合培養、攻讀學位、海外暑期學校、海外實習和參加國際會議及競賽等在內的30多項學生海外學習項目,2012年學校派到海外學習的學生達到266名。學校招收從語言生到本科生、碩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層次化的留學生,2012年在校外國來華留學生363人次,其中學歷生144人。學校擁有一批高水平國際合作項目,如“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文教專家項目”、“高端外國專家項目”、“海外名師項目”等,正逐步引領該校科研團隊走向世界。

學校科研工作發展迅速,科技經費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經費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2001年以來,學校已有22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大獎,擁有5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2012年學校科技經費到款50302萬元,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3項,獲專利授權336項,發表論文2111篇。

學校十分注重開展國際間學術和文化教育交流,積極的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先後與美、英、德、法、日、俄羅斯、澳大利亞、愛爾蘭、芬蘭、烏克蘭、加拿大、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68所著名大學與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並開展實質性合作。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爾公司、羅納普朗克公司10 餘家國際的公司為在校學生提供獎學金。學校已經與10 多所國外的院校開展了學生互換、出國攻讀碩士生等項目,為在校學生提供了短期或長期出國留學機會, 2011年學校派到海外學習的學生達到百餘名。學校招收的從語言生到本科生,碩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層次化的留學生,2011年在校外國來華的留學生312人。

全日製本科生13957人,全日制研究生5631人(其中博士656人),高職生1149人,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學生6000餘人,留學生363名;

北京化工大學建校五十多年,為國家培養十多萬名畢業生,報國人才遍布華夏大地。在這些人才之中,有的成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的成為了省、部委領導人;有的擔當國家大型企業的管理者;更有大部分人才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科技、教育戰線的棟樑和骨幹。學校的發展和國家的建設,更多的輝煌靠該們來創造。在21 世紀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北京化工大學的全體師生將繼續秉承“ 宏德博學、化育天工” 的校訓和“ 團結奉獻、艱苦奮鬥、務實力行、博學創新” 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學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學。 (相關數據統計日期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

校區地址:

東區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15號郵政編碼:100029

西區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路98號郵政編碼:100089

北區地址:北京市昌平區亢山路15號郵政編碼:102200[3]

歷史沿革

北京化工大學(原名北京化工學院)始建於1958年,隸屬原化學工業部領導,

1958年7月14日,鄧小平同志簽發《中共中央复文[中發(58)574號]》,同意了化學工業部籌建北京化工學院,辦學宗旨為“培養尖端科學技術發展所需要的高級化工技術人才”,學校由此誕生。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把該校列為全國重點大學。建校初期學校設有3個系12個本科專業,在校生規模達3150人,校舍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

“文革”期間,學校遭到嚴重破壞

1966年-1970年5年間,學校停課,中斷招生。

1971年-1976年招收6屆工農兵學員。

1971年10月與北京化纖工學院合併(校名為北京化工學院),這期間學校對專業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停辦了全部尖端絕密專業,增設了若干新專業,全院共設置5個系14個專業。

1977年10月恢復統一高考招生製度,招收四年製本科生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3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