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濟南大學

濟南大學是山東省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和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學校前身之一原山東建材工業學院始建於1948年8月,是原國家建材工業部在全國按地域分佈設立的四所部屬本科高校之一,1998年7月,學校劃歸山東省管理;原濟南聯合大學前身為1978年建校的濟南師範專科學校和1983年建校的濟南職業大學;2000年10月,經教育部批准,山東建材工業學院和濟南聯合大學合併組建濟南大學;2001年4月,原民政部濟南民政學校和原山東省物資學校併入濟南大學;2007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批准,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並入濟南大學,實行科教一體化[1]。建校65年來,學校銘記“弘毅、博學、求真、至善”的校訓,傳承“勤奮、嚴謹、團結、創新”的校風,發揚“艱苦奮鬥、凝聚向上、與時俱進、追求卓越”的精神,已成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為國家培養了17萬餘名畢業生[1]。

學校佔地243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2萬餘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7億元。圖書館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藏書及電子文獻402萬冊,中、外文現刊4200餘種,電子期刊15600餘種。擁有現代化的校園計算機網絡和數字化校園環境。近年來,濟南大學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得到全面提升,學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建成一所綜合性、開放式、國際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1]。

學校簡介

濟南大學以聞名中外的世界泉水之都——濟南命名。是山東省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首批山東特色名校工程高校之一,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權,面向全國招生。素有“中國建築材料業搖籃”之美譽。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高校, 全國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校。

學校現設25個學院、2個教學中心。擁有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3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類別,86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10個門類。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35268人。

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建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學科及研究基地53個,其中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1個、“十二五”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重點文藝學科2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研究中心1個。濟南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校內研究機構53個,校企共建產學研基地10個。 14 個校級人文社科研究所(中心)。

學校以教育教學為中心。目學校本科專業達到86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品牌專業3個,省級特色專業11個,省級校企共建專業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2門,省級品牌專業3個,省級特色專業11個,省級精品課程38門,省級雙語示範課1門,山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主持過國家級教研教改課題6項,省部級課題45項,主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研究成果獎45項。

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各項創新活動中,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899項,其中國家一等獎20項,連續兩屆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學校重視科研工作。共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200餘項,省部級項目35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86項,其中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11項;學術論文被SCI、EI、ISTP收錄270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和教材214部;主辦《中國粉體技術》、《中華腫瘤防治雜誌》、《濟南大學學報》等8種學術期刊。

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積極擴大與國外教育機構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學者互訪、學術交流、合作辦學等多種方式與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韓、新等國家的50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並且和剛果(布)恩古瓦比大學合作成立一所孔子學院。 302餘名知名學者受聘擔任我校客座教授。

學校校園佔地243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2萬餘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2.9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7億元。圖書館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藏書及電子文獻近400萬冊,期刊14000餘種。擁有現代化的校園計算機網

濟南大學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得到全面提升,學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建成一所綜合性、開放式、國際化、有特色的國內外知名大學。 [2]

學校歷史

重大事件

    

1949年10月9日,“南京國立高級窯業學校”遷至博山,建立華東財辦工礦部博山窯業學校,山東窯廠總工程師盧開津博士兼任校長

1950年8月開始招收初中畢業生,培養中等技術人才,學制三年。同年,學校改名“華東工業部山東窯業學校”。

1952年9月6日,工業幹部學校、窯業技術學校正式合併,改建“山東省博山工業技術學校”

1978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改建為山東建築材料工業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並保留部分中專專業,受國家建材總局和山東省雙重領導,以國家建材總局為主。

1980年11月,經建築材料工業部與山東省政府協商,同意該院在濟南建設新校址,學校本科部開始陸續由博山遷至濟南,部分中專專業仍在博山,淄博校區改為山東建材工業學院分院(後來合併到山東理工大學)。

2001年由山東省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國家建材部直屬四所高校[武漢理工大學(“211工程”)併入教育部直屬高校1所:上海建材學院(入同濟大學)。歸省市直屬2所:1、西南工學院(現合併於西南科技大學)2、山東建材工業學院(併入濟南大學))、濟南聯合大學(前身為濟南師範專科學校和濟南職業大學)、濟南民政學校(國家民政部直屬三所民政學校之一)、山東物資學校(國內貿易部系統重點學校)四部分合併成立濟南大學。

合校原因:01年時各部委直屬大中專院校都下放地方,這三所學校都不是濟南掛牌註冊的學校,為了繼續留在濟南,也是為了適應山東省高校結構建設需要,而跟濟南聯合大學合併,成立濟南大學(University of Jinan),其中濟南民政學校和山東物資學校與山東建材工業學院毗鄰(民政學校原址在現西門周邊,現濟南大學法學院所在地;物資學校原址在現濟南大學管理學院所在地,濟南聯合大學原址在現濟南大學東校區)。這樣一是為了彌補做為省會城市、濟南沒有自己命名的有競爭力的學校。二是為了改善山東省單科大學多、而綜合性大學少的局面。

2007年12月27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濟南大學與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研究生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將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併入濟南大學實行科教一體化,聯合成立"濟南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學院"(校址在章丘明水)。

2009年3月18日,濟南大學與山東社會科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研究生教育和學科建設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實施科教一體化合作。具體合作內容有四個方面:一是共同申報學位點和培養研究生;二是共同申報科研課題和成果獎勵;三是雙方共同申報並建設山東省和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四是雙方圖書資料等科研資源共享。

2009年6月25日,山東省教育廳和濟南市人民政府舉行共建濟南大學合作協議簽字儀式。按照共建協議,省教育廳在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省教育廳支持濟南大學承擔濟南市干部培訓、教師培養培訓、技術人員培訓、職工就業培訓等繼續教育任務,將濟南大學建成濟南市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省教育廳支持濟南大學與濟南市有關部門、企業、科研單位共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平台,開展科技服務等。市政府將濟南大學納入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支持力度,為學校發展和建設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濟南市在規劃建設體育場館、人文景觀、信息中心等基礎設施時,可與濟南大學共建共享。

2012年通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增列為博士授權高校;並以總分第一的成績獲批為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

經主管部門批准,自2013年開始,濟南大學以下專業在山東省內進入普通本科一批次招生:化學類(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化學、生物技術(生物化學方向))、材料類(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複合材料與工程)、化工與製藥類(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製藥工程(生物製藥方向))、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生物技術、製藥工程、藥學。

7月1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下發了《關於下達2008—2015年立項建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授權學科名單的通知》(學位﹝2013﹞15號),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批准,我校被確定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臨床醫學3個學科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下設2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校史沿革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3.5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