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斗拱

鬥栱(dǒu gǒng)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兩者合稱斗拱。斗拱是中國建築學會的會徽。

釋義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dǒu gǒng英文名稱:bracket set

定義: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斗拱是在柱子的上部、屋簷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鬥和若干弓形拱層縱橫穿插裝配的組合構建。斗拱既有結構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簷,將屋頂的重量直接或間接轉移到木柱上;同時還具有裝飾作用。斗拱是中國建築學會的會徽。

應用學科:建築與園林及城市規劃(一級學科);中國古代建築及構造(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佈

1. 亦作“ 鬥栱”、“枓拱”或“枓栱”。鬥與拱,均為我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支承構件,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鬥。斗拱承重結構,可使屋簷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美,為我國傳統建築造型的一個主要特徵。 《禮記·禮器》“山節藻棁” 唐孔穎達疏:“山節,謂刻柱頭為斗拱,形如山也。”《明史·輿服志四》:“庶民廬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栱,飾彩色。”

2. 亦作“鬭拱”。即斗拱。唐元稹《連昌宮詞》:“虵出燕窠盤鬭拱,菌生香案正當衙。” 唐盧綸《蕭常侍癭柏亭歌》:“攢甍鬭栱無斤跡,根癭聯懸同素壁。”參見“ 斗拱”。

概念

我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鬥、栱、翹、昂、升組成。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組成。斗拱是中華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像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斗拱中間伸出部仍叫做耍頭。雕著一個立雙式的青色龍頭。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半立體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起源和演變

對斗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由井乾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樑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擎檐柱演化為托挑樑的斜撐,再演化成斗拱。

斗拱在中國木構架建築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誌,也是鑑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斗拱的演變大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鬥和45°斜置拱的形象。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從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上可以看出,柱頂有斗拱承托檁、梁或樓層地面枋,挑樑外端的斗拱承托簷檁,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漢代以後開始在柱間用斗拱,最初是一種在現代稱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額枋上立一個叉手,上置一斗,承托簷檁。

至初唐,從西安慈恩寺塔門楣石刻《說法圖》上還可看到佛殿柱間仍用人字拱。第二階段為唐代至元代。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於柱頭斗拱所承託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樑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幹狀的柱頭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築的一圈柱頭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側兩面的梁交織成一個分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為各交叉處的加強節點。這時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簷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個水平框架如今稱為“鋪作層”,用於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現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實例。

宋《營造法式》中所載各種殿堂構架的斗拱與樑架結合,已不如唐代緊密,但仍類似。第三階段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樑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築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簷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

用途

斗拱用於柱頂、額枋和屋簷或構架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作為中國古代木架建築顯著特點之一的斗拱在漢代普遍使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拱。鬥是斗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鬥,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樑外端,分別起傳遞樑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簷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後,斗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種類

斗拱的種類很多,形制複雜。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為內簷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宋代名稱 清代名稱

柱頭斗拱 柱頭鋪作 柱頭科

柱間斗拱 補間鋪作 平身科

轉角斗拱 角鋪作 角科

其中,轉角斗拱的結構最為複雜,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按斗拱在建築物中所處的位置分​​類: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1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