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層次分析法:運籌學理論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該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薩蒂於20世紀70年代初,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應用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簡介

層次分析法的特點是在對複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係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複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尤其適合於對決策結果難於直接準確計量的場合。

在現實世界中,往往會遇到決策的問題,比如如何選擇旅遊景點的問題,選擇升學志願的問題等等。在決策者作出最後的決定以前,他必須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斷準則,最終通過這些準則作出選擇。比如選擇一個旅遊景點時,你可以從寧波、普陀山、浙西大峽谷、雁蕩山和楠溪江中選擇一個作為自己的旅遊目的地,在進行選擇時,你所考慮的因素有旅遊的費用、旅遊的景色、景點的居住條件和飲食狀況以及交通狀況等等。這些因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我們將這樣的複雜系統稱為一個決策系統。這些決策系統中很多因素之間的比較往往無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時需要將半定性、半定量的問題轉化為定量計算問題。層次分析法是解​​決這類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層次分析法將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通過逐層比較各種關聯因素的重要性來為分析以及最終的決策提供定量的依據。

定義

所謂層次分析法,是指將一個複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準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

層次分析法是將決策問題按總目標、各層子目標、評價準則直至具體的備投方案的順序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然後得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徵向量的辦法,求得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後再加權和的方法遞階歸併各備擇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此最終權重最大者即為最優方案。這裡所謂“優先權重”是一種相對的量度,它表明各備擇方案在某一特點的評價準則或子目標,標下優越程度的相對量度,以及各子目標對上一層目標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對量度。層次分析法比較適合於具有分層交錯評價指標的目標系統,而且目標值又難於定量描述的決策問題。其用法是構造判斷矩陣,求出其最大特徵值。及其所對應的特徵向量W,歸一化後,即為某一層次指標對於上一層次某相關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值。

優缺點

優點

1. 系統性的分析方法

層次分析法把研究對像作為一個系統,按照分解、比較判斷、綜合的思維方式進行決策,成為繼機理分析、統計分析之後發展起來的系統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統的思想在於不割斷各個因素對結果的影響,而層次分析法中每一層的權重設置最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結果,而且在每個層次中的每個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確。這種方法尤其可用於對無結構特性的系統評價以及多目標、多準則、多時期等的系統評價。

2. 簡潔實用的決策方法

這種方法既不單純追求高深數學,又不片面地註重行為、邏輯、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復雜的系統分解,能將人們的思維過程數學化、系統化,便於人們接受,且能把多目標、多準則又難以全部量化處理的決策問題化為多層次單目標問題,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同一層次元素相對上一層次元素的數量關係後,最後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層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驟,計算也經常簡便,並且所得結果簡單明確,容易為決策者了解和掌握。

3. 所需定量數據信息較少

層次分析法主要是從評價者對評價問題的本質、要素的理解出發,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講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斷。由於層次分析法是一種模擬人們決策過程的思維方式的一種方法,層次分析法把判斷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步驟留給了大腦,只保留人腦對要素的印象,化為簡單的權重進行計算。這種思想能處理許多用傳統的最優化技術無法著手的實際問題。 [1]

缺點

1. 不能為決策提供新方案

層次分析法的作用是從備選方案中選擇較優者。這個作用正好說明了層次分析法只能從原有方案中進行選取,而不能為決策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這樣,我們在應用層次分析法的時候,可能就會有這樣一個情況,就是我們自身的創造能力不夠,造成了我們儘管在我們想出來的眾多方案裡選了一個最好的出來,但其效果仍然不夠人家企業所做出來的效果好。而對於大部分決策者來說,如果一種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裡的最優者,然後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進方案的話,這種分析工具才是比較完美的。但顯然,層次分析法還沒能做到這點。

2. 定量數據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在如今對科學的方法的評價中,一般都認為一門科學需要比較嚴格的數學論證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現實世界的問題和人腦考慮問題的過程很多時候並不是能簡單地用數字來說明一切的。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帶有模擬人腦的決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帶有較多的定性色彩。這樣,當一個人應用層次分析法來做決策時​​,其他人就會說:為什麼會是這樣?能不能用數學方法來解釋?如果不可以的話,你憑什麼認為你的這個結果是對的?你說你在這個問題上認識比較深,但我也認為我的認識也比較深,可我和你的意見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觀點做出來的結果也和你的不一致,這個時候該如何解決?

比如說,對於一件衣服,我認為評價的指標是舒適度、耐用度,這樣的指標對於女士們來說,估計是比較難接受的,因為女士們對衣服的評價一般是美觀度是最主要的,對耐用度的要求比較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一件便宜又好看的衣服,我就穿一次也值了,根本不考慮它是否耐穿我就買了。這樣,對於一個我原本分析的'購買衣服時的選擇方法'的題目,充其量也就只是'男士購買衣服的選擇方法'了。也就是說,定性成分較多的時候,可能這個研究最後能解決的問題就比較少了。

對於上述這樣一個問題,其實也是有辦法解決的。如果說我的評價指標太少了,把美觀度加進去,就能解決比較多問題了。指標還不夠?我再加嘛!還不夠?再加!還不夠? !不會吧?你分析一個問題的時候考慮那麼多指標,不覺得辛苦嗎?大家都知道,對於一個問題,指標太多了,大家反而會更難確定方案了。這就引出了層次分析法的第三個不足之處。

3. 指標過多時數據統計量大,且權重難以確定

當我們希望能解決較普遍的問題時,指標的選取數量很可能也就隨之增加。這就像系統結構理論裡,我們要分析一般系統的結構,要搞清楚關係環,就要分析到基層次,而要分析到基層次上的相互關係時,我們要確定的關係就非常多了。指標的增加就意味著我們要構造層次更深、數量更多、規模更龐大的判斷矩陣。那麼我們就需要對許多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的工作。由於一般情況下我們對層次分析法的兩兩比較是用1至9來說明其相對重要性,如果有越來越多的指​​標,我們對每兩個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的判斷可能就出現困難了,甚至會對層次單排序和總排序的一致性產生影響,使一致性檢驗不能通過,也就是說,由於客觀事物的複雜性或對事物認識的片面性,通過所構造的判斷矩陣求出的特徵向量(權值)不一定是合理的。不能通過,就需要調整,在指標數量多的時候這是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根據人的思維定勢,你覺得這個指標應該是比那個重要,那麼就比較難調整過來,同時,也不容易發現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的取值裡到底是哪個有問題,哪個沒問題。這就可能花了很多時間,仍然是不能通過一致性檢驗,而更糟糕的是根本不知道哪裡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層次分析法裡面沒有辦法指出我們的判斷矩陣裡哪個元素出了問題。

4. 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的精確求法比較複雜

在求判斷矩陣的特徵值和特徵向量時,所用的方法和我們多元統計所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在二階、三階的時候,我們還比較容易處理,但隨著指標的增加,階數也隨之增加,在計算上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不過幸運的是這個缺點比較好解決,我們有三種比較常用的近似計算方法。第一種就是和法,第二種是冪法,還有一種常用方法是根法。

基本步驟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在深入分析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將有關的各個因素按照不同屬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層次,同一層的諸因素從屬於上一層的因素或對上層因素有影響,同時又支配下一層的因素或受到下層因素的作用。最上層為目標層,通常只有1個因素,最下層通常為方案或對象層,中間可以有一個或幾個層次,通常為準則或指標層。當準則過多時(譬如多於9個)應進一步分解出子準則層。

構造成對比較陣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4.144.*.*)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