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白鰭豚

中文學名:白鰭豚

拉丁學名:Lipotes vexillifer

別稱:白鰭,白旗,豬豚,白暨豚

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綱:哺乳綱

目:鯨目

亞目:齒鯨亞目

科:白鰭豚科

屬:白鰭豚屬

種:白鰭豚種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保護級別:國際一級,中國一級

瀕危狀態:極危

白鰭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稱為白暨豚、白鰭,是一種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僅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流域,具長吻,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喜歡群居,性情溫順謹慎,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白鰭豚是恆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至20世紀由於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白鰭豚不僅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 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佈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外形特徵

白鱀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10-255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50-210公斤千克以上。嘴部又長又細,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隻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游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鱀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筆尖,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系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範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鱀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白鱀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鱀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鱀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遊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15千米的遊速。 [1]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鰭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有較好的偽裝性。

棲息環境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

白暨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生活習性

白鱀豚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1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溫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白鱀豚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它時常游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飢。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只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鱀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鱀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佔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鱀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1]

白鰭豚分佈在長江及沿江湖泊中,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左右[2]。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迴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分佈範圍

白鱀豚在歷史上曾經廣泛分佈於長江流域。從三峽地區的宜昌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陽湖在內,全長約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佈。 [1]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3.*.*)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