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區域市場

關於區域市場(Regional Market)有三種定義定義1:區域市場是指圄於市場不完善商品和勞動在全國各地自由流通受阻而形成的流通範圍局限於某一區域的市場。區域市場的定義概括了區域市場具有相對封閉性的特徵。定義2:區域市場是指根據經濟同質性或內聚性而識別的一級綜合經濟區內的各種貨物、勞務、有價證券等的供需與交易關係及交易場所。定義3:區域市場實際上是現代營銷學細分市場的一個概念,或者說是一種細分顧客群理論。概述

1)區域市場是一個地理概念

因為各地區之間地理、文化、政治、語言、風俗、宗教的不同,消費者(或稱顧客群)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為此,企業必須正視各地區的差異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制定出符合區域化特點的經營戰略和行銷推廣策略。

2)區域市場具有相對性和可變性

相對於全球而言,亞洲就是區域市場;相對於中國而言,河南是區域市場;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又是區域市場;對不同的企業而言,它是相對的,對同一企業而言,因目標市場的定位不同,它又是可變的。

意義

內涵

“區域”本身就非常鮮明地體現了地理特性。區域市場是區域空間經濟結構的一部分,而區域空間經濟結構又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與經濟系統之上。同時,區域的空間經濟結構又奠定在勞動地域分工的基礎之上。勞動地域分工理論不僅揭示了產業分佈、配置與經濟地域系統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也是闡明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主要理論。勞動地域分工與地理條件兩者均為動態的概念,勞動地域分工的水平和內容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提高和復雜化,而地理條件對勞動地域分工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也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變化著。而且,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商品交換及其場所的規模、類型、等級更加複雜化。由此可以看出,市場在不同區域的不同勞動地域分工條件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作用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的區域地理條件及勞動地域分工對市場的發生、發展、變化也有著不同的影響。所以說,區域市場包含著深刻的地理內涵。

特性

區域市場的空間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空間位置。就市場的一般概念來講,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這個“場所”無疑在空間要佔據一定的位置,就其空間形態而言,這種空間的位置有點、線、面三種形式。其中,點具有幾何上確定的意義,用地理坐標描述,如居民點、工礦企業分佈點、商業網點、商品集散地、交通樞紐、通訊與信息中心等;線具有幾何上確定的線段,以走向和長度度量之,如交通線、行政區界線、經濟區界線等;面具有幾何上的確定範圍,以形狀和麵積度量,如城市圈、市場吸引範圍、港口腹地等等。區域是點、線、面組合而成的地理實體,具有一定的空間範圍和客觀上存在的範圍界線。區域市場中的區域,既可以是各類行政區域地區;也可以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其吸引範圍所組線的地域(如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等);還可以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近、內部聯繫方式相似的帶狀區域(如經濟地帶)。

2、空間範圍。就區域市場的存在而言,是具有空間範圍的。區域市場及其網絡系統和作用範圍,具有一定的空間,存在於某個具體的區域內。它的影響和作用面也具有一定的區域表現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區域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區域市場隨之具備了它的開放特性。但是,不同的區域,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的差異,因此,在各個不同的區域,諸種要素對市場的影響、作用的程度、規模和範圍是各不相同的;市場對區域經濟運行的作用在不同的區域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形成了區域市場的這種空間範圍,如我國通常所說的拉美市場、阿拉伯市場、華東市場等等。

3、空間結構。區域市場既然有它特定的範圍,也就具有它特殊的結構。區域市場的空間結構主要是通過區域經濟中的“流”來建構的,這種“流”指以下方面:

(1)人流——人是任何行為的主體,無論是產業和消費活動,還是供需、價格、競爭機制的運作,歸根結底是由人來實現的,人本身是位移也是區域經濟及市場活動的基礎條件之一;

(2)物流——物資、商品在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進行不斷的流通、位移,構成了區域市場的有形空間結構;

(3)能量流——資金和技術在區域經濟運行中,實際上起一種能量的作用,我們把它合稱為能量流。它在區域市場的空間範圍內形成一種無形的空間結構;

(4)信息流——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裡,市場機制的運作幾乎離不開信息,信息流實行上在區域市場的空間範圍內形成一個網絡結構,這種網絡結構具有有形和無形的雙重性。因為,一方面它是無形的,另一方面,它又主要依靠交通與通訊手段來實現。 4、空間功能。既然區域市場有它的空間結構,那麼,這種結構就要發揮出某種功能,形成區域市場的一種作用力,影響區域市場的活動及整個區域經濟的運行。區域市場的空間功能就是指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其循環、流動的過程中所釋放的一種能量。一方面,它可以調節區域內部空間範圍內的市場活動及其作用力,乃至影響整個區域經濟的運行;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吸收和輻射周邊地區的市場活動,甚至影響、作用其吸引和輻射範圍內的市場活動及經濟運行。同時,從微觀上看,生產企業通過區域市場的空間功能,在廣泛分佈的各地市場中選擇自己的目標區域市場,以此實現自身的發展。

區域市場實踐

供需關係

區域中的資源要素是製約區域市場結構與功能作用力的一個方面。資源通過供給與需求表現為流狀,形成資源的產地市場與消費市場。需求的增長勢必會引起投資的增長,而投資的增長又會導致市場規模的擴展。例如,目前,我國煤炭的供給市場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其次是中南與東北地區。從省份來說,山西等省是煤炭的主要供給市場。 1991年山西省煤炭調出量為17975萬噸、山東省2900萬噸、河南省2716萬噸,貴州省1117萬噸。我國煤炭的需求市場除了受交通運輸條件影響外,更受到鄰近產地與銷地市場容量製約。黑龍江的鶴崗、雞西煤礦,由於鄰近產地遼寧的鋼鐵工業需要,所產煤炭供不應求,一般就沒有外銷華北、華東市場,更談不上出口。就全國來說,缺煤量大的主要是華東和中南區。根據縣及縣以上的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的統計資料,1991年,僅工業部門的煤炭消費量,華東區為18743.06萬噸,中南區為12207.07萬噸。這兩個區的煤炭消費量自給率除河南省外,均比較低。上海市1991年原煤消費量2221.27萬噸,洗精煤729.49 萬噸(包括進口煤40萬噸),共計2950.76萬噸,全都需要調入。山西煤炭在主要耗煤省市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北京市56%、河北省42%、遼寧省14%、上海市48%、江蘇省25%、山東省20%。 1990年,山西出口煤炭1263萬噸,佔全煤炭出口量的72%。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受煤炭資源分佈的影響,我國煤炭供給市場的空間分佈較為集中,而需求市場又距供給市場過遠,影響了市場消費。隨著需求量的增加,勢必會引起投資規模的擴大,從而導致供給市場的發展。例如,對山西省的開發煤炭資源的投資,已建成全省地方煤炭運銷系統200多個煤炭集運站,年發運能力達2億噸;全省已形成年產洗精煤約1800多萬噸、焦煤1600多萬噸的綜合加工轉化能力。同時,對煤炭的投資還可拉動資金、建築、生產資料、消費品等市場的發育。就山西省本身來說,因其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地處我國中部地帶,距華東、華北等主要煤炭消​​費區較近,並具有我國西北部煤炭調動的重要通道的區位優勢,已具備發展成為國家級煤炭市場的條件。

區域市場機製作用

上海市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僅加強了上海市自身市場功能,其市場機制的作用力也影響到了周邊地區。上海市的證券市場,通過向社會直接融資的方式,為上海市籌到大量的建設資金。據統計,1992年1∼10月,上海市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短期證券等各種證券,共籌集資金約200 億元,超過了當年上海市所有國家銀行貸款增量的總數,相當於1991年全年同類籌資量的4倍。上海證券交易所1992年交易量達600多億元。上海證券市場內不僅擁有近200家市外會員單位,而且還有幾十家海外著名證券商。上海市各類中外金融機構網點已擁有1000多家,1992年股票交易額達500億元,率先在國內成立的上海外匯調劑市場,實行公開的市場競價交易,允許國營的、集體的,以及“三資”企業在市場內進行外匯買賣,調劑人民幣與外幣的餘缺,解決大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燃眉之急。從外匯調劑市場開辦以來,有近萬家企業通過上海外​​匯調劑市場買賣,共成交金額上百億美元,其中外省市來滬交易的達二成。外匯市場的發展,完善了上海金融市場,使上海市場的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形成一個以上海市為中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的區域性金融大市場,從而刺激長江三角洲、長江沿岸乃至華東地區的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

區域差異

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影響著市場機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程度,也影響著區域市場的發育、發展,從而決定著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市場機制一般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作用明顯,區域市場的功能顯著,對區域經濟運行施加的影響也較強烈。受經濟發展水平與購買力等因素的影響,區域間消費品市場的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例如,1994年1 季度我國東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5.8%,保持領先增長的態勢;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增大19.8%。東部與中西部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差距為6個百分點。增長速度最快的均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幅度在30%以上的地區為海南、浙江、福建、廣東、天津。增速較低的地區主要分佈在中、西部,其中增長速度在10%以下的地區為甘肅和寧夏。到第3 季度,地區市場發展不均衡的矛盾更為突出。 1∼9月與上年同期相比,東、中、西部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30%,25.3%,20.7%,增幅高低相差9.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幅度較大的地區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浙江為43.7%,海南為40.5%,廣東為30.8%,福建為32.5%,山東為31%,均高於全國28%的平均水平。增速最高的浙江省與增速最低的新疆自治區相差32個百分點,這個差距到10月份擴大為44.6個百分點。如果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區扣除物價因素後,市場商品實際銷售低幅增長或有所下降,與發達地區的差別加大。這就表現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市場需求相對旺盛;中部地區經濟穩定增長,市場需求相對平穩。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低,物價漲幅過高,市場需求也較平淡。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市場機制的作用力就大。表現在市場的供需方面,因為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產品以發展市場;也因為自身的發展,引起投資的增長;而投資的增長又可以引起生產資料與消費品的需求,從而擴大生產資料​​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對價格的調節機制也就更為顯著,廣東全省的社會零售商品總額中市場調節的比重已佔95%左右,就是明證。

區域開發

區域市場開發是“有計劃的市場推廣”,因為區域市場是一個相對概念,企業在市場推廣過程中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國外許多企業在產銷觀念上也經歷了幾次轉變:從以產定銷到以銷定產,再到強調產銷間的整合,強調銷售生產的計劃性和前瞻性。

“有計劃的市場推廣”既反映了開發、生產、銷售環節的計劃性、有序性,又反映出企業自身的能動性。 “有計劃”是指企業在自身實力、知名度有限的情況下,使企業市場投入資源高度集約化,成為一個統一的作戰團隊(制定量力而行的市場銷售目標,審時度勢,制定市場推廣階段性計劃),以發揮最大殺傷力(攻擊力);同時亦顯示出企業區域市場開拓的計劃性(如先易後難,先重點後一般;先集中優勢兵力強攻易進入的市場,奪取局部勝利,然後逐步擴大市場根據地等)。

意義

市場經濟的實質是競爭經濟,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要想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上穩健發展,必須建立明確而穩定的區域市場。企業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局部優勢,贏得較大市場份額,從而有效抵禦競爭攻勢,保存並壯大自己,這是企業競爭取勝的一把利器。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1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