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千足蟲

中文學名:馬陸

拉丁學名:Spirobolus bungii

別稱:千足蟲;maln;Prospirobolus;Prospirobtusjoahnsi;Brolenann

界:動物界門:節肢動物門

綱:多足綱

亞綱:倍足亞綱

科:圓馬陸科

分佈區域:世界性分佈

馬陸(千足蟲)屬於多足綱動物,全世界共有1萬多種多足綱動物,包括蜈蚣。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蟲是赤馬陸,可達30厘米長,身圍直徑有2.5厘米。身體黝黑光亮,有時還有紅色條紋,被觸碰後,它的身體會扭轉成螺旋形。其實,它根本沒有1000條腿。事實上,它的腳足不到200對,但這已經是一個不少的數目了。

外形特徵

馬陸也叫千足蟲。馬陸隸屬節肢動物門多足綱倍足亞綱。國馬陸能噴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熱帶雨林中的一些大型馬陸噴出的液體能使人雙目片刻失明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倍足綱(Diplopoda)動物。倍足綱與其他數綱動物常合稱多足類。馬陸約10,000種,生活於腐敗植物上並以其為食,有的也危害植物,少數為掠食性或食腐肉。特徵為體節兩兩癒合(雙體節),除頭節無足,頭節後的3個體節每節有足一對外,其他體節每節有足2對,足的總數可多至200對。除頭4節外,每對雙體節含2對內部器官:2對神經節及2對心動脈。頭節含觸角、單眼及大、小腭各一對。體節數各異,從11節至100多節,體長2∼280毫米。除一個目外,所有馬陸有鈣質背板。自衛時馬陸並不咬噬,多將身體蜷曲,頭卷在裡面,外骨骼在外側。許多種可具側腺,用分泌一種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氣以防禦敵害。

倍足綱包括常見於許多花園的種類,如土馬陸(Julus terrestris,有時作Iulus terrestris)其體長為25毫米,原產於歐洲,已引進北美;體光滑的種俗稱切根蟲(wireworm) 。有的馬陸無眼,顏色鮮明,如25公釐長的溫室馬陸(Oxidus gracilis)。最醒目的常見種之一為美國東南森林中的美洲山蛩(Narceus americanus),長10厘米,有黑、紅兩色。

生活習性

馬陸性喜陰濕,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土塊、方塊下面,或土縫內,白天潛伏,晚間活動危害。馬陸受到觸碰時,會將身體捲曲成圓環形,呈“假死狀態”,間隔一段時間後,復原活動。馬陸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莖、嫩葉。馬陸的卵產於草坪土表,卵成堆產,卵外有一層透明粘性物質,每頭可產卵300粒左右。在適宜溫度下,卵經20天左右孵化為幼體,數月後成熟。馬陸1年繁殖1次,壽命可達1年以上。

馬陸屬於無脊椎動物,多足綱,倍足亞綱,山蛩蟲科。身體分頭和軀乾土馬陸(Julusterrestris)兩部分。軀幹部能區分出短的胸部前4節和長的腹部。體長圓而稍扁,由25∼100多體節組成。長約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頭部有觸角1對,大顎1對,小顎1對。眼為聚眼。軀幹近20節,第1節與頭部癒合,第2∼4節各有1對步足和1對氣孔,自第5節開始,各有2對步足和2對氣孔。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節兩側各有臭腺孔1對。從發生看,成倍的步足和氣孔,是由於2個體節癒合的結果。晝伏夜出,多棲息潮濕耕地、或枯枝落葉堆、瓦礫、石堆下,行動緩慢,常成群遊行。生殖孔1對,在第2對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質,有時也損害農作物。當受驚動時,身體常捲曲成盤狀。中國各地多有分佈。

生態作用

馬陸是森林生態系統重要的分解者,馬陸攝食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據初步估算,馬陸對落物的分解量約佔該地區年平均凋落物量的21%,馬陸對同一種、不同腐解程度的葉片攝食量不同,對半分解凋落物的攝食量大於對未分解凋落物的攝食量。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馬陸的攝食效率不同,其同化效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而糞便排泄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林型下個體數量分佈不均勻。通常,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在土壤的垂直分佈,具有明顯的表聚現像馬陸的個體數量季節變化明顯,以夏末最多,冬末最少。

土壤動物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重要的分解者,馬陸是土壤動物中的常見類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殘體為食,是生態系統物質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對大型土壤動物的飼養研究在國內外均有報導,但對馬陸所作的研究在國內尚未見到;通過對馬陸的生態分佈、攝食量等的研究,探討並揭示該類群在森林生態系統物質分解過程中的功能。

千足蟲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這麼多足的。出生的幼蟲只有7節,蛻皮一次增至11節,有7對足;二次蛻皮後增至15節,有十五對足;經過幾次變態發育後,體節逐漸增多,足也就隨之增加。

當然,其他還有許多種類的千足蟲。有的身體較小,才2毫米長;和大馬陸相比,它們的足少的多。

生態分佈

馬陸在不同林地上分佈有差異,其個體數量排序為:硬闊葉林(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等);蒙古櫟林;樺樹林;紅松闊葉混交林;紅松純林。由以上結果不難看出,馬陸的個體數量分佈:闊葉林;針闊混交林; 針葉林。

馬陸數量在土壤中的垂直變化明顯。在兩落物層具有明顯的表聚性,並由表層向下銳減。兩落物層、0∼5、5∼10、10∼5厘米土層各層中·馬陸所佔的百分比分別為50%、32.7%、10.9% 、6.4% 。

馬陸個體數量年內變化明顯;夏末最多一冬束最少。其中,6∼10月5個月的個體數量佔全年總個體數量的79.2%。

主要種類

約安巨馬陸

體長圓形,表面光滑。長約12厘米,寬約7毫米,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

從頸板到肛節,約有體節64個。頭部兩側有許多單眼,集合成2團,形似複眼。觸角1對,有毛,長約5毫米。口器包括大小顎各1對,小顎癒合成為顎唇。體背面黑褐色,後緣淡褐色,前緣蓋住部分淡黃色。頸板半圓形,深褐色。第2∼4節為胸部,每節各有步肢1對;第5節以下為腹部,除末節外,每節有步肢2對。雄蟲在第7節上的步肢變為生殖肢。自第6背板後各體節的兩側,有臭腺孔。幼蟲環節少,足僅3對,每脫皮1次,則體節和足陸續增加。多棲於陰濕地區,食草根及腐敗的植物,觸之則蜷縮不動,並放出惡臭。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90.*.*)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