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大腸桿菌

中文名稱:大腸桿菌

外文名稱:學名:Escherichia coli (T. Escherich 1885)

界:細菌界

門:變形菌門(Bacteria)綱:γ-變形菌綱(Proteobacteria)

目:腸桿菌目(Enterobacteriales)

科: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屬: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

種:大腸桿菌種(E. coli)

腸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稱為大腸桿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發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當作正常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葉,才認識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病原性,尤其對嬰兒和幼畜(禽),常引起嚴重腹瀉和敗血症,它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5類: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大腸桿菌屬於細菌。

基本概述

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通常稱為大腸桿菌,1885年由Theodor Escherich發現,分佈在自然界,大多數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動物的腸道裡,為正常菌群,少數的大腸桿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嬰兒出生後大腸桿菌即隨哺乳進入腸道,其代謝活動能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B和K,以及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但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症。在腸道中大量繁殖,每個人每天平均從糞便中排出10^11到10^13個大腸桿菌,幾乎佔糞便乾重的1/3。

各種糞便細菌和類似的生活在土壤或植物降解物中的細菌(最常見的是產氣腸桿菌,學名Enterobacter aerogenes)一起被歸為“大腸菌群”(coliform)。大腸菌群被定義為好氧或兼性厭氧。不形成內孢子,能發酵乳糖產生酸及氣體的一群微生物。

在環境衛生不良的情況下,常隨糞便散佈在周圍環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檢出此菌,可認為是被糞便污染的指標,從而可能有腸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腸菌群數(或大腸菌值)常作為飲水和食物(或藥物)的衛生學標準。

常引起流行性嬰兒腹泄和成人肋膜炎等等。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後的症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孩子及老人。

基本資料

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中最著名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於大腸內,約佔腸道菌中的1%。是一種兩端鈍圓、能運動、無芽孢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腸桿菌能合成維生素B和K,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症。在水和食品中檢出,可認為是被糞便污染的指標。大腸菌群數常作為飲水、食物或藥物的衛生學標準。

大腸桿菌O157:H7血清型屬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自1982年在美國首先發現以來,包括中國等許多國家都有報導,且日見增加。日本近年來因食物污染該菌導致的數起大暴發,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國和加拿大通常分離的腸道致病菌中,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腸桿菌O 157:H7引起腸出血性腹瀉,約2%∼7%的病人會發展成溶血性尿毒綜合徵,兒童與老人最容易出現後一種情況。致病性大腸桿菌通過污染飲水、食品、娛樂水體引起疾病暴發流行,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能發酵多種醣類產酸、產氣,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嬰兒出生後即隨哺乳進入腸道,與人終身相伴,其代謝活動能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B和K,以及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但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症。在腸道中大量繁殖,幾佔糞便乾重的1/3。在環境衛生不良的情況下,常隨糞便散佈在周圍環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檢出此菌,可認為是被糞便污染的指標,從而可能有腸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腸菌群數(或大腸菌值)常作為飲水和食物(或藥物)的衛生學標準。 (國家規定,每升飲用水中大腸桿菌數不應超過3個)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複雜,可分為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後者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根據菌體抗原的不同,可將大腸桿菌分為150多型,其中有16個血清型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常引起流行性嬰兒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腸桿菌是研究微生物遺傳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轉導就是1954年在大腸桿菌K12菌株中發現的。萊德伯格(Lederberg)採用兩株大腸桿菌的營養缺陷型進行實驗,奠定了研究細菌接合方法學上的基礎,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腸桿菌(E. coli)為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為人和動物腸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腸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強,引起腹瀉,統稱致病性大腸桿菌。

該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強,55℃經60分鐘或60℃加熱15分鐘仍有部分細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膽鹽、煌綠等對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對磺胺類、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但易耐藥,是由帶有R因子的質粒轉移而獲得的。

主要特點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腸內。 1、大腸桿菌是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醣組成的細胞壁,只含有核醣體簡單的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有擬核;細胞質中的質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運載體。

2.大腸桿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兼性厭氧型。

3.人體與大腸桿菌的關係:在不致病的情況下(正常狀況下),可認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階段認為是這種關係);在致病的情況下,可認為是寄生。

4.在培養基培養時無需添加生長因子,向培養基中加入伊紅美藍遇大腸桿菌,菌落呈深紫色,並有金屬光澤,可鑑別大腸桿菌是否存在。

5.大腸桿菌在生物技術中的應用:大腸桿菌作為外源基因表達的宿主,遺傳背景清楚,技術操作簡單,培養條件簡單,大規模發酵經濟,倍受遺傳工程專家的重視。目前大腸桿菌是應用最廣泛,最成功的表達體系,常做高效表達的首選體系。

6.大腸桿菌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腸內,屬於消費者,假如生活在體外則屬於分解者。

7.它的基因組DNA為擬核中的一個環狀分子。同時可以有多個環狀質粒DNA。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2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