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靈蛇髻

簡介

古代婦女發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 《採蘭雜誌》:“甄後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欲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發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 [1]

蔽髻

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製度,非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婦女除了將自身的頭髮挽成各種髮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和華麗,時稱“緩鬢傾髻”。

靈蛇髻

一種富於變化的髮髻式樣,隨著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種式樣。曹魏文帝妻甄後所創。

仿西域發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的習俗,將髮髻挽成單環或雙環的髻式,高聳於發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即有婦女梳雙環髻。

丫髻或螺髻

河南鄧縣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畫中婦女即梳環髻或丫髻。

飛天髻

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還可以在髮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3.5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