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公主嶺

公主嶺市位於吉林省中部,2013年9月18日正式成為吉林省省管縣試點城市,賦予地級市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由於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體制特殊,仍由四平市相關部門垂直管理)。公主嶺市位於松遼平原腹地,東接長春市,西接梨樹縣,南接伊通縣,北接長嶺縣、農安縣。是著名的玉米之鄉、油豆角之鄉、田徑之鄉和詩詞之鄉。佔地面積4027平方公里,2012年總人口為110萬。郵政編碼136100。 [1]概況

地名由來

公主陵,為清乾隆皇帝三女兒和敬固倫公主(1731-1792)的衣冠塚。日本侵華時期,忌諱陵字,改稱公主陵為公主嶺,延用至今。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16歲的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嫁給了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濟吉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亦稱作:色布騰巴爾珠爾。) 和敬公主死後,其遺體葬於北京東郊的東壩鎮附近,與色布騰巴爾珠爾合葬。當時根據色布騰巴勒珠爾家族政治、經濟地位上的需要,將和敬公主的衣冠埋於自己的領地,即今公主陵遺址。公主陵位於吉林省公主嶺市區以北5公里處,結處丘陵起伏,有九峰,中峰最高,俗稱九鳳朝陽之風水寶地,公主陵就坐落在中峰的山腳下(現已無存)。 1898~1903年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稱今公主嶺為“三站”,日本侵占東北時期,因清朝公主陵墓在其北側,改“三站”為“公主陵”因忌諱“陵”字不祥,遂將“陵”諧音為“嶺”。從那時起,公主嶺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太宗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仿明製,皇帝的女兒稱“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為“固倫公主”,“固倫”滿語意為天下、國家、尊貴、高雅;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養女稱為“和碩公主”,“和碩”,滿語,意為一方。兩種封號強調了嫡庶之別,但偶爾也有例外。公主不能稱為格格,格格是皇家貴族小姐婚前的統稱,順治17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為格格。公以下之女稱為宗女。若為側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

美麗傳說

今公主嶺市北十里許人稱九鳳朝陽的小山上,有一座陵墓。陵墓周圍生長著橡子樹、玻璃蕻子和柳樹。每年初夏,山上綠樹成蔭,鮮花遍野,鳥雀歡鳴,山下小河流水,含情脈脈,如同奏琴。據最後一個守陵人孫煥章介紹說,陵墓的四周是青磚圍牆,中間是門樓,可惜日俄戰爭時扒掉了。進了門樓,是一條磚舖的通道,直通食殿。食殿是三間青磚瓦房,坐北朝南,像個廟堂,殿堂中間有墓道通入陵墓,這些,解放後也被拆毀了。

傳說陵墓裡埋葬的是一位公主,提起她,還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呢!

乾隆年間,鄭家屯一帶有一位蒙古族達爾罕王爺。當他50歲時,他的夫人生下一個女兒,取名叫美麗其格。他給女兒帶上一串銅鈴,表示鎮鬼壓邪,保證她長命百歲。從此以後,王府內外的人們就把美麗其格叫做響鈴公主。王爺特意找來漢族婦女--張媽當奶娘,善良的張媽撫育公主特別耐心,這使王爺非常高興。於是,破例允許張媽的兒子張龍(亦稱劉剛)進府。年幼的公主很喜歡張龍,他們經常在一起玩耍,真可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響鈴公主14歲那年,張龍的父親不幸死去。不久,張媽被趕出王府,孤兒寡母,艱難度日。不到兩年,張媽積勞成疾,也離開了人世。孤苦伶仃的張龍頑強的活下去,他苦練騎射,在一年一度的蒙古族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上,他成為射箭,賽馬、摔跤的佼佼者。公主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但是,傳統的等級觀念,殘酷的府規王法使他們如隔萬重高山。在一次狩獵中,響鈴公主遇上猛虎,不慎墜馬,眼看即成虎食,突然一枝飛箭射來,正中猛虎咽喉,公主得救了。張龍與公主又重逢了,兩人親切地交談,久久不肯離去。這時,王爺帶著管家找上山來,聽完公主敘說被搭救的經過,也十分感動,並把張龍留在王府餵馬、趕車。

轉眼間,公主17歲了,長得眉清目秀,她謝絕了達官顯宦的求婚,私下同張龍定了終身,準備逃出王府。王爺知道此事便設下了圈套,要張龍上山打虎立功,然後答應他與公主成親。臨行前王爺贈送給張龍一把寶刀,誰知鞘中灌注了鉛。上山後張龍與猛虎相遇時,刀已不拔出鞘,可是,久經獵場的張龍竟用帶鞘的刀把虎打死了。然而,卻被管家的暗箭射中了,當公主趕到時,張龍已倒在血泊中,悲憤至極,用扎在張龍身上的箭刺死管家,自己也割頸身亡。

公主死後,達爾罕王爺夫婦非常悲痛,用厚禮將女兒就地安葬。並在每年1日曆三月初三清明節、十月初一,都從鄭家屯那邊來幾輛小車子,拉著紙錢、金銀紙錁子以及豬、羊等祭品給公主祭靈掃墓。來的蒙古人就在這裡住下吃喝幾天,給守陵人一些錢物後才回去。偽滿時因有土匪,他們有時來一輛花軲轆車,有時用騾馬來馱豬頭,羊頭、小雞之類的祭品,祭祀後最多住一天就走了。

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曾於八十年代被八一電影製片廠改編為電影《玉碎宮傾》。

城縣的變遷

光緒三年(1877年)本地置縣。當時,先在八家子鎮周圍修築了6個門,東為撫近門,西為迎恩門,南為歸昌門,正北為保泰門,東北為綏遠門,西北為靖安門。之後,將商家的院牆連接起來以為城垣,借城南北的兩條水溝為城池,是為懷德縣城,即今之懷德鎮。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偽政權成立,將縣城南遷到公主嶺街。

1945年(中華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在懷德、公主嶺分別成立了兩個縣民主政府(俗稱北縣和南縣)。公主嶺為南縣縣城;懷德為北縣縣城。

1946年5月,國民黨反動政權以公主嶺為縣城,北縣民主政府撤至楊大城子鎮,楊大城子鎮成了北縣民主政府臨時縣城。 9月,北縣民主政府離境。

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解放懷德縣。縣政府在毛城子恢復,6月遷至楊大城子,翌年春又遷到懷德鎮。此間,楊大城子鎮和懷德鎮先後為縣城。

1949年5月,懷德縣政府遷到公主嶺,公主嶺成為懷德縣城至今。

1956年7月3日,設立懷德專區,行署駐公主嶺鎮。設立公主嶺市,以原公主嶺鎮的行政區域為公主嶺市的行政區域。

1960年1月7日,撤銷公主嶺市,恢復公主嶺鎮,隸於四平專區懷德縣。

1985年2月4日,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縣級市)。

2013年9月24日,正式成為吉林省省管縣試點城市,賦予地級市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 (人大、政協體制和法院、檢察院體制暫時不變,仍有四平市相關部門垂直管理)[1]

歷史沿革

公主嶺市域唐虞是為肅慎氏地,商周為息慎氏地(息,肅之轉音),秦漢為遼東北境外之夫馀,後漢為扶餘國地,晉為扶馀,隋為室韋之南、靺鞨之西、契丹之東的高麗地,唐為渤海扶餘府地,遼為東京道黃龍府境,金為咸平路境信州地,元為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屬奴兒乾都司,清為科爾沁左翼中旗地。同治五年(1866年),設分防經歷於八家子(現懷德鎮),隸屬於昌圖廳(光緒三年正月,昌圖廳升為昌圖府)。光緒三年三月二日(1877年4月15日),盛京將軍崇厚奏請清廷,欲置縣於本境。十一月十七日(1877年12月21日)旨準,境內置縣,治八家鎮。分防經歷移至康家屯(現遼寧省康平縣)。因本境原為昌圖廳懷德社,故建縣時沿用“懷德”之名,稱之為懷德縣。

中華民國時期,仍為懷德縣,隸屬奉天省(後為遼寧省)洮昌道,列為二等。

1933年(偽大同二年),實行縣制改組,設治局一律改稱縣公署,懷德仍隸屬奉天省,為乙等縣。

1934年(偽康德元年)12月1日,日偽將東北劃分為14省,懷德縣劃歸吉林省。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