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梅河口

梅河口別名梅河,吉林省省管試點城市,享受地級管理權限。位於長白山區與松遼平原的交匯處,沈吉、長通兩線的交匯點。是吉林省東南部交通要沖和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梅河口是吉林省東南部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煤炭生產集聚地。同時也是全國雙擁模範城、省級文明城市。 [1]

基本介紹

行政區劃全市轄5個街道、13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新華街道、解放街道、和平街道、福民街道、光明街道、山城鎮、海龍鎮、紅梅鎮、新合鎮、曙光鎮、中和鎮、進化鎮、一座營鎮、水道鎮、康大營鎮、牛心頂鎮、野豬河鎮、黑山頭鎮、李爐鄉、杏嶺鄉、雙興鄉、興華鄉、吉樂鄉、小楊滿族朝鮮族鄉、灣龍鄉。共有27個社區、303個行政村。

地理區位

梅河口市

吉林省省直管城市,市政府駐地人民大街2008號,級別縣級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處松遼平原與長白山區的過渡地帶。全市幅員2174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81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其中城區人口35萬。

梅河口市交通便​​利,通信快捷。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梅河口火車站是全國49個全路編組站之一,日接發客貨列車159列。公路網絡發達,沈吉高速,集雙高速,撫長高速,營東梅高速,國道202線、303線、四白一級路貫串全境,日車流量13500台次。通信舉措措施提高完備,是吉林省四個電信傳輸、數據關鍵之一。

    

歷史文化

梅河口市原名海龍縣,昔日作為清朝皇家“圍場”被封禁了200餘年。海龍縣的正式設置,雖始於清末光緒年間,然徵史籍和考古資料,歷史卻相當久遠!

梅河口市出城向東南行十數公里,有一上億年的古生物化石群。古生魚化石種類為狼鰭魚,距今在1.3-1.5億年之間。在輝發河上游,一片山水相連的區域,20年前發現了大量的石棚墓群,東起鹼水北溝,西至雞冠砬子。戰國時期的石棚墓,在梅河口境內發現已多達28座。松花江上游春秋戰國時代的石棚墓葬群是我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此類墓葬分佈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是反映東北亞民族關係與文化相融最具價值的例證之一。鹼水石棚墓已被吉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梅河口還珍存著我國僅有的幾塊女真字碑之一的女真摩崖,早在1961年,就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6年3月6日,東北局梅河口會議在市區和平街一座二層樓召開。這次會議是經毛澤東批准,由彭真主持會議的主題是討論中央軍委提出的攻打長春和四平的決策。

龍泉寺,亦名關帝廟,始建於清光緒五年的梅河口市山城鎮,1966年殿舍被拆除。 1993年龍泉寺復建,遷址五奎山風景區。

在梅河口廣袤的平原上,大大小小的荷塘星羅棋布,其中尤以蓮河的蓮花泡值得稱道。

歷史沿革清朝末年

光緒四年(1878年)在海龍設荒務局,丈放鮮圍場荒地。光緒五年(1879年)於海龍城設置圍聲總管衙門,置總管1人,轄佐領人,左翼協領駐朝陽鎮,右翼協領駐山城鎮。光緒五年(1879年)由盛京將軍歧元奏請,添設海龍通判。

光緒六年七月四日(1880年9月19日)旨準劃鮮圍場山城子圍等20圍設海龍撫民廳。置撫民通判,通判衙門與圍場總管同住海龍城。海龍廳共有村屯220個,分別屬於36社:海昇社(奶子山)、海平社(雙頂子)、海盛社(牛心頂)、海治社(高楊樹、亮子河)、海億社(北黑咀子)、海兆社(康大營)、海安社(八大泉眼)、海康社(朝陽鎮、野豬河)、海振社(團林子)、海興社(蛤蟆河)、海保社(蛟河)、海甲社(黃泥河)、海綏社(孤頂子)、海聚社(伊通河窪)、海化社(灣龍溝)、海通社(鴨綠河)、海達社(太平川)、海恩社(蓮荷泡)、海惠社(杏嶺)、海循社(三合堡)、海良社(六八石)、海仁社(四合堡)、海義社(梅河口)、海智社(大黑咀子)、海永社(山城子)、海和社(頭八石、楊樹河)、海樂社(二龍山) 、海永社(白銀河)、海強社(孤山子)、海昇社(大荒溝)、海隆社(鹼水河)、海琲嚏]六官巷)、海茂社(大樺樹) 。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盛京將軍增禮花要求勘東流水圍場,安插金州願遷之旗民。光緒二十八年六月(1902年8月),添設東平(東豐)、西豐、西安(遼源)3縣,海龍昇為府,並劃年收入柳河縣均歸海龍府管轄(後於宣統元年添設輝南廳)。隸屬盛京將軍,府城海龍。海龍昇府後圍場總管逐漸失去職能,故於宣統元年(1909年1月)再次奏請,於宣統二年九月(1910年10月)旨準(當時山城鎮、朝陽鎮兩佐各領未裁,各領摧甲兵仍駐原地,兵丁隨時選充地主巡警),總管裁撤以且,其所徵地、房、田、糧稅等,一律轉歸海龍府徵收報解。

宣統元年(1909年),按自治規程海龍府本治劃為22鄉。即城廂、奶子山;東路一鄉雙頂子,二鄉伊通河窪,三鄉朝陽鎮、野豬河;南路一鄉太平川,二鄉鴨綠河,三鄉杏嶺、三合堡;西路一鄉灣龍溝,二鄉梅河口、蓮花泡,三鄉六​​八石(後改為保安鎮)、鹼水河子,四鄉大黑咀子、四八石、五鄉山城鎮、頭八石,六鄉大荒溝,七鄉楊樹河子,八鄉六官巷、大樺樹、亮子河,三鄉北黑咀子,四鄉康大營。不久,合併為2鎮6鄉,2鎮有朝陽鎮、山城鎮。 6鄉有高楊樹、亮子河、北黑咀子、康大營為一鄉,梅河口、灣龍溝、蓮花泡為一鄉,太平川、野豬河為一鄉,六八石、鹼水河子、杏嶺、三合堡為一鄉、白銀河、孤山子為一鄉,城廂(縣城)為一鄉。同年,輝南設廳,將海龍轄區海振社(團林子)、海興社(蛤螞河)、海保社(蛟河)、海甲社(大陽)、海緩社(孤頂子) 、海聚社(樓上)、海遠社(南平安川)、海方社(北平安川)劃歸輝南。

民國時期

1913年,改海龍府為海龍縣,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 1929年2月,廢除道製,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海龍縣承受之歸遼寧省所屬。

民國二年(1913年)1月,奉民國政府臨時組織令,改海龍府為海龍縣(定為一等縣),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原海龍府所屬東平、西豐、柳河、輝南5縣由海龍劃出。海龍縣劃4個警區,第一區海龍城東關,包括雙頂子、灣龍溝、杏嶺。第二區朝陽鎮。包括八大泉眼、高楊樹、北黑咀子。第三區六八石,包括梅河口、鹼水河子、大荒溝。第四區山城子。

民國十二年(1923年),根據奉天省實行區村制的規定,全境130個村劃為8個區。一區縣城(海龍、下同)南雙頂子,二區縣城南鴨綠河,三區縣城北牛心頂子,四區縣城東北黑咀子,五區縣城西南保安鎮(六八石) ,六區縣城西南三八石,七區縣城西山城鎮街,八區縣城西北小灣龍溝。

民國十六年(1927年)行政區劃調整為10區,一區縣城,二區霍家燒鍋(雙頂子),三區八大泉眼,四區黑咀子,五區梅河口,六區六伯丹(六八石),七區下水道子,八區摟脖崗(灣龍溝),九區朝陽鎮,十區山城鎮,計120村。

民國十五年(1926年)清原設治時,將海龍七、八區之一隅(白銀河、土口子、孤山子和六官巷)計3鄉歸劃清原縣,並明確劃分海龍、清原兩縣疆界以三間房東崗分水,即姜家街之西崗分水為界,三間房及所屬附村歸清原縣管;姜家街及所屬附村歸海龍縣管。同年,經省派人調解,將東豐毗連海龍的小龍灣溝、小柳樹河子兩鄉所屬之安善、安裕、裕慶、靠山、雙龍、大興、夾信、東安等村全部劃歸海龍縣。同時將海龍縣境鹼水河子、大荒溝二鄉的偏南處(南北約七八里)和西部伊通河兩岸新發堡、釣魚台、鹼水河子、砬門子、乾溝子、四方頂子、五人班6個斗村劃歸柳河縣管轄。

1930年夏季,撤銷區的建制,劃44村,直屬於縣。縣城分東關、南關、西關、北關4村,城鎮有朝陽鎮,山城鎮2村,農村有同和、大安、中山堡、興農、灣龍溝、雙頂、全峰、和睦、福增、太平、安樂、鴨綠、江源、牛心頂、東鳳舞、雙泉堡、野豬河、一座營、雙鳳山、腰駐所、二道崗、梅河、連山、寶山、新民、太安、樺樹、四合堡、明新、三合堡、杏嶺、楊樹河子、姜家街、磨盤山、頭八石、大荒溝、東山城子、二龍山3​​8村。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海龍為淪陷區,設偽海龍縣公署,列為乙類縣,隸屬於奉天省。 1932年,經呈準將興隆與楊樹河2村合併,變為43個村。 1934年1月17日,根據偽政府民政部頒布的《暫行保甲法實施規則》規定,全境劃10保88甲。 1934年將10保改為8區,仍屬43村,八區有縣城南雙頂子、鴨綠河,縣城北牛心頂子,縣城東北北黑咀子,縣城西南保安鎮、三八石,縣城西山城鎮、北小灣龍溝。

1936年3月1日起實行街村制。設朝陽鎮、山城鎮、縣城(海龍)3個街,梅河、大安、同和、興農、灣龍溝、中山堡、太平、全峰、鴨綠、江源、雙頂、安樂、永濟、野豬河、牛心頂、東鳳舞、雙泉堡、雙鳳山、一座營、腰駐所、二道崗、連山、寶山、新民、長安、杏嶺、謝家營、三合堡、四合堡、樺樹、大荒溝、姜家街、頭八石、楊樹河、磨盤山、二龍山、東山城37個村。 1937年梅河口村改為梅河口街。 1943年將樺樹村改為中和村,頭八石村改為花園村,大荒溝村改為吉樂村。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