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癤(Furuncle)是化膿菌侵入毛囊及周圍組織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單個損害稱為癤。是疼痛的半球形紅色結節。以後,中央化膿壞死,終於潰破或吸收,多發而反復發作者稱癤病。好發於頭、面、頸、臀等部位,夏秋季多見。

讀音和筆劃

注音:ㄐㄧㄝˊ

拼音:jiē部首: 疒 部首筆劃:5

部外筆劃:2 總筆劃:7

四角號碼:0012

詞義

癤是一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和周圍組織所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擴展到皮下組織。致病菌大多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體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細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導致癤的發生。癤常發生於毛囊和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頸、頭、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溝部及會陰部和小腿。多個癤同時或反復發生在身體各部,稱為癤病。常見於營養不良的小兒或糖尿病病人。多個癤的融合,在皮下脂肪筋膜組織中形成多個互相溝通的膿腫,稱為癰癤

簡介

病名。癰疽根盤小而局限之輕症者。出《劉涓子鬼遺方》卷四,又名熱癤、石癤,俗稱癤子。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之癰疽第二:“凡腫,根廣一寸已下名癤,一寸已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皰子。”夏日炎熱多痱子,或局部化膿小腫點者為熱癤。皆因熱毒蘊結,或外受暑熱之邪而發。證見癤腫腫勢局限,色紅,熱痛輕微,根基淺在,膿出即愈。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劑,可內外治兼施,證治參見外癰條。此即毛囊炎,或皮脂腺之急性炎症。 [1]

病因病機

由於內鬱濕火,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阻肌膚而成;或由於在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熱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氣悶熱,汗出不暢,暑濕熱毒蘊蒸肌膚,引起痱子,復經搔抓,破傷染毒而發。

患癤腫後,若處理不當,瘡口過小,膿液引流不暢,致使膿液瀦留;或由於搔抓碰傷,以致膿毒旁竄,在頭皮較薄之處發生蔓延,竄空而成螻蛄癤。

陰虛內熱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虛便溏患者,病久後氣陰雙虧,容易感染邪毒,並可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而致多發性癤病。

癤診斷要點

局部皮膚紅腫疼痛,可伴發熱、惡寒、口乾、便秘、小便黃等症狀。

一、有頭癤患處皮膚上有一色紅灼熱之腫塊,約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淺,中央有一小膿頭,膿出便愈。

二、無頭癤皮膚上有一紅色腫塊,範圍約3cm左右,無膿頭,表面灼熱,壓之疼痛,2—3天化膿後為一軟的膿腫,潰後多迅速癒合。

三、螻蛄癤好發於兒童頭部。臨床上可見兩種類型。一種以瘡形腫勢小,但根腳堅硬,潰膿後膿出而堅硬不退,瘡口癒合後,過一時期還會復發,常一處未癒,他處又生。另一種瘡大如梅李,相連三五枚,潰後膿出而瘡口不斂,日久頭皮竄空,如螻蛄竄穴之狀。

四、癤病好發於項後、背部、臀部等處,幾個到數十個,反復發作,纏綿數年不愈。亦可在身體各處散發,此處將愈,他處又起。尤好發於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體質虛弱之人。

臨床表現

最初,局部出現紅、腫、痛的小結​​節,以後逐漸腫大,呈錐形隆起。數日後,結節中央因組織壞死而變軟,出現黃白色小膿栓;紅、腫、痛範圍擴大。再數日後,膿栓脫落,排出膿液,炎症便逐漸消失而愈。有的癤無膿栓,自潰稍遲,應設法促使膿液排出。癤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但若發生在血液豐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減弱時,可引起不適、畏寒、發熱、頭痛和厭食等毒血症狀。面部,特別是所謂“危險三角區”的上唇周圍和鼻部癤,如被擠壓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內眥靜脈和眼靜脈進入顱內的海綿狀靜脈竇,引起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出現延及眼部及其周圍組織的進行性紅腫和硬結,伴疼痛和壓痛,並有頭痛、寒戰、高熱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嚴重,死亡率很高。 [2]

預防

注意皮膚清潔,特別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頭、理髮、勤換衣服、剪指甲,幼兒尤應注意。用金銀花、野菊花煎湯代茶喝。癤周圍皮膚應保持清潔,並用70%酒精塗抹,以防止感染擴散到附近的毛囊。 [3]

注意事項: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膩食物,患病時忌食魚腥發物。

2.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理髮,勤換衣,保持局部皮膚清潔。

3.夏秋季節多飲清涼飲料,如金銀花露、綠豆米仁湯等。

治療措施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4.20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