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童姓

得姓始祖

老童、胥童、董卓。

各支始祖

童五:明初自江西瓦洗霸移居合肥之北鄉,但其後數世不可考,故此譜斷廷為一世祖,時當明中葉。是為金斗童氏始祖。在肥東三百多年後由於清末戰亂,由童氏五兄弟從肥東南下至巢湖用三個金元寶在原巢湖市居巢區蘇灣鎮梁帝買下一個村莊民為王莊,繁衍至今。童十三郎:守開禧間由長汀青泰里遷居連城北郊水竹洋。是為福建連城童氏始祖。

童景談:西景時封丹陽候,西晉末年南渡,居新安仰韓鄉。是為新安童氏始祖。

童翼正:乃明朝直隸和州含山縣銅城鄉東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隨從高皇帝舉義師,因功御封流官世襲泉州十代指揮簽事(舊址泉州指揮巷),童氏祖屋解放初建一院時被徵用,內有童翼正塑像。是為福建德清、泉州、德化、朋山、南平,台灣及金門,浙江會稽等地童氏始祖。

童章監:童翼正之孫,任浙江、湖州、德清縣丞後立籍。官橋曙光童氏從泉州分出居住同安縣汀溪鎮下崎(蔡壩)任佘石獅。部分從住處遷至南邑田坪溪,後定居內三鄉(現南安官橋曙光村),明末清初有人(譜內記載)從內三鄉(曙光村)分出,族居台灣、金門等地。是為福建南平童氏始祖。

遷徙分佈

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灣則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約一百零二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4%左右。

關於童氏的來源,是記載於唐人所著的《姓纂》一書:“顓頊生老童,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中國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帝嚳時專司“光融天下”的前後兩位祝融氏——重黎和吳回,便都是老童的兒子。重黎的子孫,是後世的司馬氏;吳回的子孫,繁衍更廣,後世的岑、胡、彭、錢、曹、坐、婁、蘇、顧、溫、董等姓,都是吳回的後代。由此可見,把源自老童的這一家人形容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實在是頂恰當不過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躍於渤海地區,即今山東省北部地方,然後逐漸向南播遷。

到了宋、元之際,終於成為南方各地的一個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門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這從兩千年來童氏人士在歷史上的活動情形,便可獲得了解。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童氏人士,是東漢時期山東諸城地方(姑幕)善名傳遍遐邇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兩位名登《後漢書》的“循吏傳”的傑出兒子童恢和童翊。

歷史上的童氏飽學高士不勝枚舉,例如,唐朝的童翰卿,就是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間工於詩詞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說也是唐朝時期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見稱的名士,還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當時的學者尊稱為“南城先生”。

今江西德興、吉安市、鷹潭市、上饒市鄱陽縣、弋陽縣、玉山縣,安徽省的無為市、鳳臺縣、蕪湖市繁昌、合肥市肥東、阜陽市、阜南縣、鳳台縣、安慶市望江縣、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樅陽縣,重慶市的永川縣、梁平縣、奉節縣,浙江省的杭州淳安縣、金華市蘭溪、江山、新安市、海寧市、寧波市慈溪、餘姚市河姆渡、紹興市、衢州市、溫嶺市,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黃梅縣、隨州市、麻城市孝感縣、石首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市、長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容縣、梧州市,廣東省的英德市、梅州市,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江寧區、張家港市、揚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湖南省的岳陽市平江縣、長沙市、瀏陽市、湘譚市、婁底市[2]、衡陽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龍巖市連江縣、長汀縣、武夷山市建陽縣,四川省的成都市、瀘州市、內江市、樂山市、宜賓縣、遂寧市、峨嵋山、武勝縣,山東省的冠縣,河南省的開封市杞縣,遼寧省的瀋陽市,雲南省的建水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海南島等地,均有童氏族人分佈。

歷史名人

老童

童姓之始祖, 顓頊之子,黃帝之孫,為童姓第一人。

童鈺

清代詩畫家。少時放棄學業,專功詩、古文。與同郡劉文蔚等並稱'越中七子'。善山水、蘭竹、木石、寫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樹山人集》。

童貫

宋代太師。受徽宗寵信,因鎮壓方臘起義軍,進封太師。金將粘罕南侵,童貫為河北宣撫,逃奔入都。欽宗即位後,被人彈劾,詔其數十大罪,誅死。

童恢

字漢宗,東漢瑯琊姑幕(今山東省諸城)人。早年在州郡當過下等官員,奉公廉潔,為人稱道。司徒楊賜對此十分賞識。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的追隨者紛紛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膽量為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童恢的忠貞不貳令人欽佩,光和五年(182年)楊賜推薦他擔任了不其縣令。童恢到任後,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深入民眾,很能體會百姓的甘苦。他寬以待人,逢下屬或民眾犯了過錯,他以理服人。而當下屬盡職效力,有了成績,他總是褒獎有加。但對自身,童恢總是嚴以律己,不以權貴自居,不圖榮華富貴,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除抓緊農業生產外,還大力倡導發展林桑、畜牧、紡織等的生產。經濟的繁榮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會安定,縣境內富裕祥和,無人再去搞雞鳴狗盜,竟使縣獄多年無事可干。這等消息傳出來,鄰縣民眾羨慕不已,許多人遷居前來。童恢的政績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後來他被升為丹陽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負起更重要的崗位職責。後來,童恢死於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績恩德,為他推廣“童公祠”,將他的衣冠葬於傅家埠山下,寄託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島古代歷史上治理有方、關心民眾疾苦、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以至當作聖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島的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關於童恢為民除害、馴虎治虎的故事,表達了民間輿論對童恢勤政愛民業績的神化,不乏感人之處。

童翊

漢代時候人,在鄉里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還在世,人們就為他豎碑立傳,可見受人們尊敬。

童仲玉

漢時山東省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稱為大好人。他是當地的豪富,平時樂善好施,某年災荒,百姓無以維生,他拿出全部家產長期賑恤災民,結果九族鄉里,賴他而得以活命者達數百人之多。

童宗說

唐代名士,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著稱,著有《柳文音注》,被當時學者稱為“南城先生”。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2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