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野兔熱

野兔熱(tularaemia)又稱兔熱病、土拉熱、土拉菌病、土拉弗氏菌病、土拉弗倫斯病和土拉弗倫斯菌病,是一種主要感染野生囓齒動物並可傳染給家畜和人類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體溫升高,淋巴結腫大、脾和其他內髒點狀壞死變化為特徵。 [1]

分佈危害

本病由McCoy(1911)首先發現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土拉縣(Tulare county,新定譯為圖萊里縣),以後在美洲、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陸續報告本病。

本病在世界上分佈很廣,主要分佈在北半球,美國(49個州)、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挪威、瑞典、奧地利、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芬蘭、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前蘇聯、泰國、日本、喀麥隆、盧旺達、布隆迪、西非諸國等均有流行。由於本病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易感動物廣泛,容易形成自然疫源性,因而難以消滅,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意義重大,毛皮、肉類加工人員、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作人員都容易受到感染。動物感染野兔熱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如美國羊群中的多次流行,曾造成大批動物死亡,康復的羊群大都體質衰弱,羊毛斷裂,脫落,嚴重影響毛皮產量和質量,對旅遊業也有一定的影響。 [1]

疾病病原

該病病原為土拉熱弗朗西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該菌原屬巴氏桿菌屬,現為弗朗西氏菌屬(Francisella),該屬共有三種細菌,F. philomiragia在抗原和脂肪酸組成方面與土拉弗朗西氏菌相類似,另一種為新殺手弗朗西氏菌(F.novicida),與土拉弗朗西氏菌屬於同一生物型,有人建議將其命名為土拉弗朗西氏新殺手變種(F.tularensis biovar novicida)。

根據對家兔等實驗動物的致病性及分解甘油的能力不同,土拉弗朗西氏菌被分為舊北區變種(歐亞變種,也稱B型菌)和新北區變種(美洲變種也稱A型菌),A型菌多數能分解甘油,毒力強,B型菌多數不分解甘油,對人毒力弱,此外,尚有介於兩者之間的變種。

土拉弗朗西氏菌是一種多形態的細菌,在動物血液中近似球形,在培養物中呈球狀、桿狀、豆狀、絲狀和精子狀等,大小約為0.2-1μm×1 -3μm,無鞭毛,不能運動,不產生芽孢,在動物體內可形成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美藍染色兩極著染,經3%鹽酸酒精固定標本,用碳酸龍膽紫或姬姆薩染液極易著色。

該菌為專性需氧菌,營養要求較高,在普通瓊脂和肉湯中均不生長,只在加入胱氨酸、半胱氨酸、血液或卵黃的培養基中生長,常用的凝固卵黃培養基,接種材料含菌量較大時,能形成具有光澤的菌落,表面凹凸不平,邊緣整齊。病料如接種葡萄糖胱氨酸血液瓊脂,很容易形成突起、邊緣整齊的菌落。該菌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也能生長,在卵黃囊中生長茂盛。最適生長溫度35-37℃,PH6.8-7.2。若從動物或人體初次分離,一般培養需3-5天。

生化特性測定時,在固體培養基和液體培養基中需加胱氨酸和馬血清,PH極恆定才能進行。本菌發酵糖及醇的能力較弱,所有菌株都能發生酵葡萄糖,產酸不產氣,多數菌株發酵甘露糖和麥芽糖,不發酵乳糖、蔗糖、鼠李糖、木膠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甘露醇和山梨醇,在含半胱氨酸的培養基中能產生H2S,不形成吲哚,能分解尿素,還原硫黃、美藍、孔雀綠,不還原剛果紅,過氧化氫酶陽性。

本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在低溫條件下和在水中能長時間生存,在4℃的水中或潮溫的土壤中能存活4個月以上,且毒力不降低,在動物屍體中,低溫下可存活6-9個月,在肉品和皮毛中可存活數十天,但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在直射陽光下只能存活20-30min,紫外線照射立即死亡,60 ℃以上高溫和常用消毒劑可很快將其殺死。 [1]

流行病學

易感動物廣泛,野生棉尾兔、水鼠、海狸鼠及其他野生動物,家畜、家禽都易感染髮病,人因食用未經處理的病肉或接觸污染源而感染髮病。已發現有136種囓齒動物是本菌的自然儲存宿主。

該病的傳播媒介為吸血昆蟲,共有83種節肢動物能傳播該病,主要有蜱、蟎、牛虻、蚊、蠅類、蝨等,通過叮咬的方式將病原體從患病動物傳給健康動物,被污染的飲水、飼料也是重要的傳染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一般多見於春末、夏初季節,也有在秋末冬初發病較多的報導。野生囓齒動物中常呈地方性流行,大流行見於洪水或其他自然災害時,肉用動物中,綿羊尤其羔羊發病較為嚴重,損失較大。 [1]

臨診症狀

臨診症狀以體溫升高、衰竭、麻痺和淋巴結腫大為主,各種動物和每個病例的症狀差異較大。潛伏期為1-9天,但以1-3天為多。

兔:一些病例常不表現明顯症狀而迅速死亡,大部分病例病程較長,呈高度消瘦和衰竭體表淋巴結腫大,常發生鼻炎,體溫升高1-1.5℃。

綿羊和山羊:自然發病綿羊較多,病程1-2週,病羊體溫升高到40.5-41℃,脈搏增數,呼吸淺快,精神萎頓,垂頭或臥地,後肢軟弱或癱瘓,體表淋巴結腫大,2-3天后體溫降至正常,但隨後又常回升,一般經8-15天痊癒。妊娠母羊常發生流產和產死胎。羔羊發病較為嚴重,粘膜蒼白、腹瀉、麻痺、興奮或昏睡,不久死亡。

牛:症狀不明顯,妊娠母牛常發生流產,犢牛發病呈全身虛弱、腹瀉、體溫升高、多為慢性經過。

馬、驢:症狀輕重不一,一些病例沒有明顯症狀,母畜可發生流產(孕期4-5個月的母畜多發),病驢體溫升高1-2時,伴隨食飲減少和消瘦。

豬:自然發病多為小豬,體溫升高1-2℃,精神萎頓、厭食、腹式呼吸、咳嗽,病期7-10天,死亡不多。

禽類:無特徵症狀

人:由於感染途徑不同,有肺炎型、腺腫型、胃腸型和傷寒型,死亡率不足1%,多呈良性經過。 [1]

機理病理

病原侵入途徑不同引起的臨診症狀和病理變化存在差異,急性病例,由於病原菌很快進入血液系統,迅速發生敗血症而死亡,屍僵不全,血凝不良,淋巴結腫大、出血、壞死,表面呈紫黑色,腹腔大量積液,胃腸出血。多數情況下,侵入體內的病原菌被網狀內皮系統吞噬,病菌在細胞內存活很長時間,引起淋巴結腫大發生炎性反應。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細菌突破網狀內皮系統,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肝、脾、腎等內臟器官受侵害而​​充血、腫大、有時形成白色壞死灶。病程較長時,屍體極度消瘦,皮下少量脂肪呈污黃色,肌肉呈煮熟狀,淋巴結顯蓍腫大,呈深紅色,腎蒼白表面凹凸不平。骨髓也可見有壞死灶。 [1]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3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