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在區域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產業,它是指那些產值佔有一定比重,採用了先進技術,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從量的方面看,應是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佔有較大比重或者將來有可能佔有較大比重的產業部門;從質的方面看,應是在整個國民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其較小的發展變化足以帶動其它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變化,從而引起經濟高漲的產業部門。含義

在產業結構中,處於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較大,綜合效益較高,與其它產業關聯度高,對國民經濟的驅動作用較大,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的產業。

主導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本身成長性很高、並具有很高的創新率,能迅速引入技術創新,對一定階段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轉換具有重大的關鍵性的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帶動性和擴散性的產業。在產業的生命週期中,主導產業處於成長期;處於成熟期的是支柱產業;處於初創期的是先導產業。

主要特點

第一,主導產業應該是能對較多產業產生帶動和推動作用的產業,是前後向關聯和旁側關聯度較大的產業;

第二,由於主導產業的存在及其作用會受特定的資源、制度和歷史文化的約束,因此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個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也是不一樣的,它會受所依賴的資源、體制、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演替。例如,日本的主導產業演替順序是:紡織工業→鋼鐵、機械、化學工業→汽車、家電工業→電子工業等高技術產業。

第三,主導產業應具有序列演替性。由於主導產業應能夠誘發相繼的新一代主導產業,因此,特定階段的主導產業是在具體條件下選擇的結果。一旦條件變化,原有的主導產業群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就會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導產業所替代。

第四,主導產業應具有多層次性。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中,既要解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問題,又要解決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問題,因此,處在戰略地位的主導產業應該是一個主導產業群,並呈現多層次的特點,實現多重化的目標。

制約因素

需求約束

需求約束主要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中長期的積累率過高形成的需求結構偏差。與其它國家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時需求結構相比較,中國2000年需求結構有較大偏差,主要是居民消費中食品消費比重高出很多,非食品消費(消費性製品和消費性服務)過小。世界銀行的預測認為,到2000年中國家庭消費​​中食品支出所佔比重為44%∼49%,中國在選擇2000年的主導產業時不應忽視這一重要差別。

供給約束

中國供給方面的主要約束是能源基礎原材料和基礎設施嚴重短缺。中國目前正花大氣力發展基礎產業,但從可運用資源(主要是資金)與未來需求之間的巨大缺口來看,無論90年代怎樣提高投資比例,基礎產業的短缺都不可能根本緩解。到2000年,與其他國家相同發展水平人均能源佔有量相比,中國人均能源佔有量相當低,原材料產品供給不足問題也很突出。

就業約束

中國就業約束主要在於勞動力供給量大,從而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根據中國人口年齡構成狀況,到本世紀末,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比世界所有發達國家年齡人口之和還要多2000萬。另外,農村勞動力迅速向非農業產業轉移,進一步增大了就業壓力。面對這種狀況,在選擇主導產業時不得不把安置勞動力就業問題擺到重要位置上。

科技、教育水平約束

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不斷衝擊著各國已有的產業結構,它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影響的主要方面是鋼鐵、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衰落,而電子計算機、宇航、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中國在調整產業結構時,也應當注重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同時還應看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缺乏全面發展新興產業應有的科技力量和教育水平。中國整體產業技術水平還很落後,而且發展不平衡,具有多層次的特點。中國科技發展又受到國民文化教育水平的製約。據統計,在中國目前全部就業人口中,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只佔1%左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現期水平。

以上情況說明,中國不可能發生以新興的高技術產業群及其相關產業占主導地位的變化。當然,中國也具有開發某些高技術的能力、集中力量發展某些新興產業,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直接模仿當代的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單純將高技術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就勢必造成中國工業體系中新、舊結構斷層和技術斷層,破壞經濟的正常發展。總之,中國科技、教育水平的狀況決定了中國主導產業群不可能完全高技術化,而必然是一種多層次的格局。

選擇基準

產業關聯效應基準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應首先發展那些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這一基準的含義:政府應選擇那些關聯效應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通過政府重點支持和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這個觀點對日本及其他一些發展小國家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產業政策的製定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主導產業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引導帶動作用,主要通過其關聯效應表現出來,主導產業的關聯效應有三種形式:一是前向關聯效應:主導產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持續發展,必然擴大對相關設備、技術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從而帶動為其提供這些要素的產業的迅速發展。二是後向關聯效應:主導產業關聯性強,技術領先,發展快速,能夠為其後續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技術,創造更好的條件,感應這些後續產業的發展。三是旁側關聯效應:主導產業的發展,還會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對主導產業主要分佈地區的市場繁榮、就業面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其他產業的形成和壯大產生積極的影響。

增長潛力基準

產業的增長潛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產業的需求收入彈性。因而也稱收入彈性基準。收入彈性基準是指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某種產品的需求增長率與國民收入增長率之比,它表明產品的產品需求增長對收人增長的敏感程度。收入彈性大於l的產品和行業,其增長速度將高於國民收入的增長;彈性小於1的產品和行業,增長速度低於國民收入的增長。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逐漸提高,選擇這些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將促進整個產業持續高增長率,有利於創造更多國民收入。收入彈性係數高的產品的產業部門將獲得更快的發展,佔有更大的比重。

生產率上升率基準

這是日本經濟學家篠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後由日本政府在製定產業政策是參照了這一基準。它是指某一產業的要素生產率與其他產業的要素生產率之比,一般用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比較。全要素生產率的上升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按生產率上升率基準選擇主導產業,就是選擇技術進步快、技術要素密集的產業,因此,也被稱為比較技術進步率基準。這一基準反映了主導產業迅速有效地吸收技術進步成果的特徵,優先發展全生產要素生產率上升快的產業,有利於技術進步、提高創彙能力、改善貿易條件和貿易結構,提高整個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

技術密集度基準

產業的技術密集度不僅通過影響產業技術進步而影響產業的生產率上升率,而且具有提高產業增加值率的作用(技術含量高使附加值高)。產業的生產率上升率與就​​業功能有一定的反向變動關係。綜合生產率(TFP)指標,包括了勞動、資本、中間投入等要素生產率的變動,但勞動生產率畢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生產率增長會相對減少就業量;而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帶來的技術進步、生產率上升率和增加值率,不一定影響產業的就業功能。

就業基準

從產業的要素密集度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強,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弱,技術密集型產業則分為兩種情況: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相對較強,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相對較弱。但是,各個產業的實際就業功能及其差別,還要取決於產業的發展水平、趨勢和特點。從產業的相對就業密度看, 一方面是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或產品銷售收入所對應的就業人數;另一方面,可以從產業的資本與勞動力比率來分析提供一個就業機會所需要的資本量。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3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