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棉花炭疽病

概述

編號: 農作物錦葵科棉花真菌病害植物名稱: 棉花

中文病名 : 棉花炭疽病

英文病名 : Cotton anthracnose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由普通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outhw.)引起。炭疽病病原物無性態為棉刺盤孢菌( 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outllw.),半知菌亞門刺盤孢屬;有性態為棉小叢殼菌[ Glomerella gossypii (Southw.)Edg. ],子囊菌亞門小叢殼屬,在自然情況下很少發生。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盤周圍生有許多褐色剛毛,盤上產生許多根棒狀、無色的分生孢子梗,梗頂端各生一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或一端稍窄短棒狀,無色、單胞,尺度為9-26μm×3.5-6.7μm,許多分生孢子聚集一堆時,形成橘紅色的粘質物。生理生化特徵:孢子發芽適溫為25-30℃,35℃時發芽少,芽管伸展慢,10℃時不萌發。病菌的致死溫度為51℃10分鐘。但種子內部菌絲體在50-60℃溫水中經過30分鐘,也不會全部死亡。病菌在微鹼性條件下發育較好,pH在5.8以下則停止生長。

危害對象 : 棉花。

分佈 :長江流域棉區發病較重。

危害

侵染循環: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棉籽發病後侵入幼苗,以後在病株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病菌隨風雨或昆蟲等傳播,形成再次侵染。

發病條件: 溫度和濕度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原因。若苗期低溫多雨、鈴期高溫多雨,炭疽病就容易流行。整地質量差、播種過早或過深、栽培管理粗放、田間通風透光差或連作多年等,都能加重炭疽病的發生。

危害部位: 棉花整個生長期都能發病,又以苗期和鈴期受害嚴重。

危害症狀: 棉籽發芽後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爛。子葉上病斑黃褐色,邊緣紅褐色,上面有橘紅色粘性物質,即病菌分生孢子。幼莖基部發病後產生紅褐色梭形條斑,後擴大變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紅色粘性物。鈴上病斑初為暗紅色小點,以後逐漸擴大並凹陷,中部變為灰褐色,上面也有橘紅色粘性物質。病鈴腐爛可形成僵瓣。

棉籽從開始發芽直到棉鈴成熟均可被害,但主要為害棉苗和棉鈴,常造成嚴重損失。成株的莖、葉受害輕微。

棉籽在剛發芽未出土前被害;幼芽及幼根變褐腐爛,病輕的尚能出土。棉苗被害多在近土面的莖基部產生紅褐色小病斑,擴大後呈褐色略凹陷的縱條斑,病斑邊緣仍呈紅褐色,有時病斑中部產生縱向裂痕;病重時,病斑可擴展包圍整個莖基,使呈黑褐色半濕腐狀,苗枯萎。子葉被害,多在葉緣產生半圓形黃褐色或褐色病斑,外緣呈紅褐色。子葉中部的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易乾枯破碎,當病勢迅速發展時,子葉常枯死早落。幼苗頂端被害時呈黑褐色枯死。真葉上的病斑和於葉上相似,但外緣多呈深褐色;一般發生於葉片中部。葉柄及莖桿上的症狀均呈紅褐色至黑褐色的縱條斑,病部容易折斷i,在天氣潮濕情況下,各部位的病斑表面都會產生桔紅色的物質物(分生袍子團) 。

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絨上越冬,少數以菌絲體潛伏於棉籽種皮內或子葉夾縫中越冬,種子帶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然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及灌溉水傳播。棉鈴染病病菌侵入棉籽。發病的葉、莖、葉落入土中,造成土壤帶菌,引起苗期發病、又可經雨水沖濺侵染棉鈴,引起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種子和種子消毒是防治該病的關鍵。

(2)播種前種子處理。溫湯浸種用3份開水加1份涼水,按水量與棉籽重量比為2.5:1的比例放人棉種,水溫保持在55-60℃浸泡0.5小時,撈出後晾乾即可播種。該法只能殺死種子上的病菌,防治炭疽病、紅腐病效果較好,防治立枯病等土傳病害還要用藥劑拌種。

(3)合理輪作,精細整地,改善土壤環境,提高播種質量。

(4)苗期發病可用20%稻腳青8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均勻噴霧;若將噴霧器噴頭中的旋水片取出,對準根莖部噴澆,效果也很好。蕾鈴期發病,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70%代森鋅800倍液均勻噴霧。 [1]發病初期噴灑50%醚菌酯(翠貝)幹懸浮劑3000倍液或4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5%咪酰胺(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20%氟矽唑咪鮮胺(高科)600倍液、50%甲羥鎓(滅菌星)可濕性粉劑1600倍液、或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高科)、25 %嘧菌酯(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600-800倍液(高科)。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2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