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棉花角斑病

中文名: 棉花角斑病英文名: Cotton a ngular leaf spot病原中文名: 油菜黃單胞菌錦葵致病變種(棉角斑病黃單胞菌)病原拉丁學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E.F.Smith)Dowson病害類型: 細菌主要危害作物: 棉花主要為害部位: 棉苗,棉鈴

為害症狀

該病不僅為害棉苗,同時也為害成株的莖葉及發育中的棉鈴。苗期染病子葉受害呈水漬狀不規則形或圓形病斑,黑褐色,嚴重的子葉枯死脫落。真葉染病葉背先產生深綠色小點,後擴展成油漬狀,葉片正面病斑多角形,有時病斑沿脈擴展呈不規則條狀,致葉片枯黃脫落。莖染病現水漬狀病斑,後擴大變黑或腐爛,病部凹陷,病苗彎向一邊。頂芽染病形成“爛頂”,造成全株死亡。濕度大時,病部分泌出粘稠狀黃色菌膿,乾燥條件下變成薄膜或碎裂成粉末狀。棉鈴染病初生油浸狀深綠色小斑點,後擴展為近圓形或多個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形,褐色至紅褐色,病部凹陷,幼鈴脫落,成鈴部分心室腐爛。

病原形態特徵

菌體桿狀,大小1.2∼2.4×0.4∼0.6(um),一端生1∼2根鞭毛,能游動,有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在PDA培養基上形成淺黃色圓形菌落。菌體細胞常2∼3個結合為鏈狀體。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生長適溫25∼30℃,最高36∼38℃,最低10℃,50∼51℃經10分鐘致死。但在乾燥條件下可耐80℃高溫及-21℃低溫。該菌存有生理分化,已鑑定出18個生理小種。

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及土壤中的病鈴等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棉花播種後藉雨水飛濺及昆蟲攜帶進行傳播和擴散。該菌在棉鈴上借雨後寄主體表的水膜從表皮氣孔或裂縫及蟲傷等處侵入,在細胞間隙繁殖,破壞葉內的組織,經8∼10天產生症狀。病菌常通過病組織侵入到維管束,後到達種子,造成種子帶菌,鈴殼上的病菌隨病殘體落入土中,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該病以種子傳播為主,種子帶菌率6%∼24%,在種子內部存活1∼2年。長江流域棉區6∼9月發生,7∼8月進入盛發期,此間相對濕度高於85%,降雨次數多,降雨量大易發病;遇有颱風暴雨襲擊,發病重。海島棉易感病。

發病特點

棉花角斑病是一種細菌病害,帶菌種子和病殘體是初侵染源。在溫度30∼36℃、空氣濕度85%以上時,利於該病的發展流行。據分析,導致大面積發病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連作重茬,土壤中病殘體帶菌較多;二是近期的陰雨天氣較多,特別是部分棉田還遭受暴風雨及雹災,棉花枝葉破損,有利於病菌侵染;三是品種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據鄭英豪講,一些品種發病相對較輕,而某些品種就發病特別厲害)。

發病的典型症狀

角斑病從子葉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病菌可以侵染棉花的種芽、葉片、莖、枝、苞葉和棉鈴。葉片發病時,先在葉片背面出現“深綠色小點”,而後迅速擴大呈形成圓形或近圓形“油浸狀”(水漬狀)暗綠色病斑。此時,在葉片正面也顯現病斑,可星星點點散生,嚴重發病時也可很多病斑連接成片。病斑受葉脈限制,多呈“多角形”。病菌也可沿主脈擴展形成“褐色條狀”,甚至引起葉片皺縮扭曲或乾枯,嚴重感病時,葉片提早枯黃脫落。

葉片(包括子葉、真葉)和苞葉受害的共同的特點是“油浸狀”,對光觀察有“透明感”,這是角斑病的典型症狀之一。若天氣多雨、空氣潮濕,幼莖也可發病,形成“黑綠色”的“水漬狀”長形條斑,嚴重時幼莖中部“凹陷變細”,甚至折斷。枝條受浸染後,一般呈褐色至黑褐色潰瘍條斑,有時可導致尖端枯死。頂芽染病會造成“爛頂”。濕度大時,病部分泌出“粘稠狀”黃色菌膿(可經雨水繼續傳播),乾燥條件則下變成“薄膜狀”或碎裂成“粉末狀”。花、蕾的苞葉受侵染後所產生的症狀與葉片上的相似(注:棉鈴的發病通常是從苞葉擴展蔓延的)。感病的棉鈴開始在棉鈴鈴柄附近發生“油浸狀”的暗綠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病斑,且變成黑色,中央部分下陷,有時病斑連起來呈“不規則形狀”的較大病斑,造成大量的“爛鈴”(黑桃)。

防治措施

1、雨後及時排除積水,中耕散墒,遇旱澆水時注意不要大水漫灌。同時,注意施肥要合理搭配,不要過量使用尿素等氮肥。

2、把棉田中的落葉和整掉的枝、葉等及時清除田外,集中銷毀或深埋。

3、對於發病的地塊,可用72%農用鏈黴素(英文通用名稱:Streptomycin )1500∼2000倍液,選擇加配50%多菌靈(Carbendazim)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 Triophanate-methyl) 800倍液、或25%絡氨銅(Copric terramminosulfate)500倍液、25.9%回生靈(絡氨銅·絡鋅·檸銅合劑)600倍液、65%代森鋅(Zineb) 600倍液噴霧防治。為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可同時加配藍色晶典、壯漢液肥、十樂素、蕓苔素、二銨水溶液等營養調節劑(增產劑),間隔5天左右噴一次,連續噴2∼3次。

防治方法

(1)採摘完畢後及時清除棉田病株殘體,集中漚肥或燒毀。

(2)精選棉種,合理密植,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結合間苗、定苗發現病株及時拔除。

(3)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

(4)提倡採用壟作或高畦,科學灌溉,嚴禁大水漫灌、串灌。及時中耕放墒。

(5)種子處理。採取濃硫酸脫絨可消滅棉種短絨帶菌,具體方法參見棉花黃萎病。也可沿用“三開一涼”溫水(55∼60℃)浸種半小時。

(6)選用抗病品種。陸地棉中岱字棉系統抗性強,中棉也較抗病。

(7)加強田間管理,在颱風、大雨過後,及時追肥,並噴灑1:1:120∼200倍式波爾多液或25%葉枯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 [1]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