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茶苗白絹病

概述

茶苗白絹病是一種常見的苗圃根部病害。國內分佈範圍廣,為害嚴重。除茶外,尚能為害瓜類、茄科、麻類、煙草、花生等200多種植物。

症狀

發生在根頸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綿毛狀物,擴展後繞根頸一圈,形或白色絹絲狀菌膜,可向土面擴展。後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狀菌核,由白色轉黃褐色至黑褐色。由於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層腐爛,水分、養分運輸受阻,葉片枯萎、脫落,最後全株死亡。病原

是一種擔子菌亞門薄膜革菌屬的真菌。菌絲體初無色,後稍帶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圓形,表面光滑、堅硬,黑褐色。在濕熱條件下產生繁殖體,即擔子和擔孢子,但不常見,傳病作用也不大。

發生規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於病組織上越冬,乾燥條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溫濕度適宜時萌發產生菌絲,沿土隙蔓延或隨雨水、灌溉水、農具等進行傳播,侵染幼苗根頸部進行為害。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以6∼8月發生最盛。土壤粘重,酸變過大,地勢低窪,茶苗長勢差,以及前作為感病寄生地,病害發生亦重。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小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翌春溫濕度適宜時,產生菌絲,向四周擴展,有的蔓延到鄰株;此外還可通過雨水、水流及農具等傳播,也可隨調運苗木進行遠距離傳播。該菌生長適溫25—35℃,一般6—8月高溫雨季利其發生。土壤粘重、土質偏酸、排水不良茶園易發病,前茬為豆類或與其間作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選擇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園排水,改良土壤,促進苗木建壯,增強抗病力。感病苗圃應及時清除病苗並進行土壤消毒。藥劑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細土後撒施土面混勻。 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較輕的苗木可用藥液灌蔸,藥劑有50%多菌靈500倍液、0.5%硫酸銅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葉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0.*.*)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