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鐵染色

原理

人體內的鐵有一定量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在骨髓中的單核-吞噬細胞胞質內,幼紅細胞的線粒體中也有含鐵血黃素。這些鐵在酸化的低鐵氰化鉀溶液中反應,生成藍色的鐵氰化鐵沉澱(普魯士藍),定位於含鐵的部位。故此染色法又稱為普魯士藍反應。

結果

1. 細胞外鐵觀察骨髓小粒中貯存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的鐵(在幼紅細胞之外的鐵)。陽性反應為骨髓小粒上見到的呈淺藍綠色均勻的無形物質,或呈藍色或深藍色的小珠狀、粗顆粒狀或藍黑色的小塊物質,按陽性反應的強度分為5級:

“—” 骨髓小粒無藍色顯現(提示骨髓貯存鐵缺乏)。

“1 ” 有少量鐵顆粒,或偶見少量鐵小珠。

“2 ” 有較多的鐵顆粒和鐵小珠。“3 ” 有很多鐵顆粒、小珠和少數藍黑色小塊。

“4 ” 有極多的鐵顆粒和小珠,並有很多密集成堆的小塊。

2. 細胞內鐵 為幼紅細胞內的鐵。正常幼紅細胞(主要是晚幼紅細胞)的細胞核周圍可見到1~5個呈藍色的細小鐵顆粒。含有鐵顆粒的幼紅細胞稱為鐵粒幼細胞。在油浸鏡下,連續計數100個幼紅細胞,記錄鐵粒陽性的幼紅細胞數,即為鐵粒幼細胞所佔的百分率。需同時注意細胞內的鐵粒數目、大小、染色深淺和排列。如含粗大深染的鐵粒在10個以上,並環繞細胞核排列超過核周徑2/3以上者,稱為環狀鐵粒幼細胞。

參考值

1. 細胞外鐵 1 ~2 ,大多為2 。

2. 細胞內鐵 20%~90%,平均值為65%。由於各實驗室的實驗條件不同,此參考值也有差異。

臨床意義

1. 缺鐵性貧血時,早期骨髓中貯存鐵就已耗盡,細胞外鐵呈“—”。鐵粒幼細胞百分率減低,常<15%,甚至為“0”。經鐵劑治療後,數天內鐵小粒出現在幼紅細胞中,但細胞外鐵需待貧血糾正後一段時間才會出現。因此,鐵染色是目前診斷缺鐵性貧血及指導鐵劑治療的一項可靠和臨床實用的檢驗方法。

2. 非缺鐵性貧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骨髓病性貧血等,細胞外鐵多增加,常&gt ;3 ~4 。

3. 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時,因血紅素合成障礙,鐵利用不良,鐵粒幼細胞增多,可見到環狀鐵粒幼細胞,佔幼紅細胞的15%以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中,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粒幼細胞增多者,環狀鐵粒幼細胞>15%。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238.*.*)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