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蠻夷

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漢書·李廣蘇建傳》:“為降虜於蠻夷。”《戰國策·燕策》:“北蠻夷之鄙人。”《史記·五帝本紀》:“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岳,闢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史記》:“北番蠻夷之鄙人。”(與戰國策皆為荊軻對秦王解釋秦舞陽的失態時所說)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基本信息

【詞目】蠻夷

【拼音】mán yí

【英譯】[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基本信息】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歷史文化名詞

來歷

現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經》表明,兩千多年前,一點四方的結構便已產生。這本書中,“天下”以中原為中心,被分作五個部分。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仔細地描繪出了一個以中原“天子之國”為中心,再向東南西北分別以500裡、300裡、200裡依次延伸劃出的若干個等距離層次。從這種觀念出發,歷代政權皆以中原漢文化為本位,把周圍四方稱為“蠻夷”。中國古代王朝正統性的地理認同從夏朝開始,功勞系在禹一個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分華夏蠻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沿革

蠻夷後人

大約在南北朝年間,一部分“磨些夷”南遷至今雲南省賓川縣境內,建立了越析詔。 “越析,一詔也,亦謂之磨些詔,部落在賓居(今雲南省賓川),舊越析州也”。 737年(唐開元二十五年)南詔兼併了越析詔,南遷的這部分磨些人又被迫向北遷回鹽源、鹽邊一帶。 “磨些夷”居地“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說明他們的畜牧業​​生產比較發達,否則,不可能達到每個家庭都有羊群。其“俗好飲酒”,酒為糧食釀造,這也說明他們的農業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居住在各地的“磨些蠻”,因自然環境不同,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明顯的差異。元、明、清時期,有的磨些人“依江負險,酋寨星列,不相統攝”,以林寨為單位,受酋長統領,部落界限仍未打破;有的磨些人“善勁弩騎射,勤儉治生,飲食蔬薄”,過著狩獵為主的生活;有的磨些人“男剃頭辮髮,婦人戴氈笠,衣與僰人同”。受到白族較深的影響;有的磨些人。 “近城池,其性淳樸。男女悉以棉布、麻佈為衣,種莜稗以資生,賣枋板以為業”,“其讀書入學者,衣冠悉同士子”。他們受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發展程度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尤其在“改土歸流”之後,麗江一帶的磨些人直接同漢族的交往更加頻繁,其經濟文化生活已與漢族趨於一致。此外,磨些人也很擅長手工製造,“能製堅甲利刃”。他們所造鐵劍,鋒利無比,“所指無不洞”;所製犛牛尾帽,“非矢鎬所能穿”。以上情況,一直延續至近代。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6.*.*)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