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咬肌間隙感染

咬肌間隙感染是指咬肌間隙的化膿性感染,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嚼肌為中心的急性炎性紅腫、跳痛、壓痛。

診斷

1.病史有急性化膿性下頜智齒冠周炎史。

2.臨床表現以咀嚼肌為中心的急性炎性紅腫、跳痛、壓痛,紅腫範圍上方超過顴弓,下方達頜下,前到頰部,後至頜后區。深壓迫有凹陷性水腫,不易捫到波動感,有嚴重開口受限。用粗針從紅腫中心穿刺,當針尖達骨面時回抽並緩慢退針即可抽到少許粘稠膿液。病人高燒。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比例增大。治療措施

咬肌間隙蜂窩組織炎時除全身應用抗生素外,局部可和物理療法或外敷中藥;一旦膿腫形成應及時引流。史肌間隙膿腫切開引流的途徑,雖可從口內翼下頜皺襞稍外側切開,分離進入膿腔腔引流,但因引流口常在膿腔之前上份,體位引流不暢,炎症不易控制,發生邊緣性骨髓炎的機會也相應增加。因此,臨床常用口外途徑切開引流。口外切口從下頜支後緣繞過下頜角,距下頜下緣2cm處切開,切口長約3∼5cm,逐層切開皮下組織,頸闊肌、以及咬肌在下頜角區的部分附麗,用骨膜剝離器,由骨面推起咬肌進入膿腔,引出膿液,沖洗膿腔後填入鹽水紗條引流。次日交換敷料時抽去紗條,換置橡皮管或橡皮條引流。如有邊緣性骨髓炎形成,在膿液減少後應早期施行死骨刮除術,術中除重點清除骨面死骨外,不應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著之死骨小碎塊及壞死組織,以利創口早期癒合。

咬肌間隙感染緩解或被控制後,應及早對引感染之病灶牙進行治療或拔除。

病因學

咬肌間隙(masseteric space)位於咬肌與下頜升支外側骨壁之間。由於咬肌在下頜支及其角部附著寬廣緊密,故潛在性咬肌間隙存在於下頜升支上段的外側部位。借脂肪結締組織與頰、顳下、翼下頜、顳間隙相連。咬肌間隙為最常見的頜面部間隙感染之一。

臨床表現

顳下間隙位置深在、隱蔽,故感染髮生時外觀表現常不明顯,仔細檢查可發現顴弓上、下及下頜支後方微腫,有深壓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但顳下間隙感染時常存在相鄰間隙的感染,因此可伴有顳部、腮腺咬肌區、頰部和口內上頜結節區的腫脹,以及出現該合併間隙感染的相應症狀。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4.15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