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係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自纖維內鏡廣泛應用以來,對本病認識有明顯提高。常見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後者黏膜腸上皮化生,常累及賁門,伴有G細胞喪失和胃泌素分泌減少,也可累及胃體,伴有泌酸腺的喪失,導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內源性因子的減少。病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多見於急性胃炎之後,胃黏膜病變經久不愈而發展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門螺桿菌感染。

2.刺激性物質

長期飲烈性酒、濃茶、濃咖啡等刺激性物質,可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

3.藥物

有些藥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及水楊酸鹽、洋地黃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損害。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膽汁反流

膽汁中含有的膽鹽可破壞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氫離子反彌散進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症。

6.X線照射

深度X線照射胃部,可引起胃黏膜損害,產生胃炎。

7.環境變化

如環境改變,氣候變化,人若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經功能紊亂,便胃液分泌和胃的運動不協調,產生胃炎。

8.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

9.其他病變的影響

如尿毒症、潰瘍性結腸炎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臨床表現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症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反酸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病人伴黏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並可有出血,如嘔血、黑便。症狀常常反復發作,無規律性腹痛,疼痛經常出現於進食過程中或餐後,多數位於上腹部、臍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輕者間歇性隱痛或鈍痛、嚴重者為劇烈絞痛。

檢查

1.胃液分析

測定基礎胃液分泌量(BAO)及組胺試驗或五肽胃泌素後測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斷胃泌酸功能,有助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及指導臨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廣泛而嚴重的慢性萎縮胃炎胃酸降低。

2.血清學檢測

慢性萎縮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細胞分泌之故。若病變嚴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減少,內因子分泌也減少,因而影響維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陽性(75%以上)。

3.胃腸X線鋇餐檢查

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發展,目前胃炎診斷很少應用上消化道造影。用氣鋇雙重造影顯示胃黏膜細微結構時,萎縮性胃炎可出現胃黏膜皺襞相對平坦、減少。

4.胃鏡和活組織檢查

胃鏡和病理活檢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淺表性胃炎常以胃竇部最為明顯,多為瀰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黃白色滲出物,病變處黏膜紅白相間或花斑狀,似麻疹樣改變,有時有糜爛。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蒼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紅白相間,白區凹陷;皺襞變細或平坦,由於黏膜變薄可透見呈紫藍色的黏膜下血管;病變可瀰漫或主要在胃竇部,如伴有增生性改變者,黏膜表面顆粒狀或結節狀。

活檢標本作病理學檢查,判斷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可行病理活檢組織快速尿素酶試驗。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3.14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