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利甚曼原蟲

名詞解釋

利甚曼原蟲(Leishmania spp)泛指利甚曼蟲屬的錐體蟲科原蟲,是一種會引起利甚曼病的寄生蟲,在舊大陸的傳播過程中是利用一種白蛉屬的沙蠅為媒介,在新大陸的傳播媒介則為沙蠅屬(Lutzomyia)的沙蠅。利甚曼原蟲的主要宿主為脊椎動物,常見的感染對象包括蹄兔目、囓齒目、犬科、和人類。目前全世界有88個國家報告過利甚曼原蟲症的病例,感染人數達1,200萬人。在我國流行的是杜氏利甚曼原蟲

(L.donovani),它能引起黑熱病,又名黑熱病原蟲。

遺傳物質

L. major、L. infantum和L. braziliensis的基因組已被定序出來,其基因可製造超過8300種的蛋白質,和約900種RNA,約40%可製作出蛋白質的DNA,分佈於662家族組中。較小的家族常前後排列於1至3個基因上,而較大的基因家族則分佈較遠。

利甚曼原蟲的端粒通常很小,上面有幾種不同的重複序列。利甚曼原蟲約有6200個基因推測出的蛋白質序列與布氏錐蟲(Trypanosoma brucei)和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 相近,約有1000個利甚曼原蟲特異基因,隨機散佈於整個基因組。已定序的三種錐蟲基因​​差別性相當小,只有約200個特異性基因不同,但是有約8%的基因在這叁種利甚曼原蟲中,出現的比率有漸漸不同的現象,可能是選自不同疾病病灶放產生的影響。 65%可產生蛋白質的基因,目前缺乏功能性目的。 [1]

引起疾病

對人和哺乳動物致病的利甚曼原蟲有:

引起人體內臟利甚曼病的為杜氏利甚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Laveran et Mesnil,1903)],

引起皮膚利甚曼病的為熱帶利甚曼原蟲[L. tropica(Wright,1903)Lühe,1906]和墨西哥利甚曼原蟲[L. mexicana(Biagi,1953)Garnham,1962],

引起粘膜皮膚利甚曼病的為巴西利甚曼原蟲(L.araziliensis Vianna,1911)等。

我國的黑熱病是由杜氏利甚曼原蟲引起的。

生活史

利甚曼原蟲(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和無鞭毛體(amastigote)兩個時期。前者寄生於節肢動物(白蛉)的消化道內,後者寄生於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的細胞內,通過白蛉傳播。杜氏利甚曼原蟲的無鞭毛體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內,常引起全身症狀,如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膚上常有暗的色素沉著,並有發熱,故又稱Kala-azar,即黑熱的意思。因其致病力較強很少能夠自愈,如不治療常因並發病而死亡。

利甚曼原蟲(Leishmania):是一種很小的鞭毛蟲,寄生於人體的有3種。其生活史有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寄生在人體(或狗),另一階段寄生在白嶺子體內。黑熱病主要靠白蛉子傳染。

一個被感染的白蛉子,在其消化道內有很多活動的利甚曼原蟲稱為前鞭毛體(promastigote=鞭毛體mastigote=細滴型leptomonad),體梭形(長約15∼25um)。當白嶺子叮人時,將原蟲注入到人體,主要在人體內臟的巨噬細胞內發育,鞭毛消失呈一種圓形或橢圓形的小體(約2∼3um)稱為無鞭毛體( amastigote=利杜體leishman-Donovan=利甚曼型Leishmanial)。這種不活動的無鞭毛體在巨噬細胞里以巨噬細胞為營養),長大,不斷地進行繁殖。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當繁殖到一定數量時,巨噬細胞破裂,這樣無鞭毛體出來又侵入其他的巨噬細胞,如此引起巨噬細胞的大量破壞和增生使肝脾腫大,發高燒貧血,以至死亡。死亡率可達90%以上。

我國的黑熱病

解放前,全國黑熱病患者較多。主要流行於長江以北廣大地區,為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在各流行區建立專門的防治機構,發動群眾從治病、消滅病犬和白蛉子三方面進行防治。現已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控制了黑熱病的流行。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91.*.*)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