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野蕎麥根

天蕎麥(《李氏草秘》),又名:五毒草、五蕺、蛇罔(《本草拾遺》),金蕎麥(《植物名實圖考》),野南蕎、甜蕎、酸蕎麥、野三角麥、野蕎麥、天鬆散、花麥、鐵花麥,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全體微被白色柔毛。

基本介紹

【來源】為蓼科植物天蕎麥的根及根莖。天蕎麥(《李氏草秘》),又名:五毒草、五蕺、蛇罔(《本草拾遺》),金蕎麥(《植物名實圖考》),野南蕎、甜蕎、酸蕎麥、野三角麥、野蕎麥、天鬆散、花麥、鐵花麥。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全體微被白色柔毛。主根粗大,呈結狀,橫走,紅褐色。莖纖細,多分枝,具棱槽,淡綠微帶紅色。單葉互生,葉柄長達9厘米。上部漸短,具白色短柔毛;葉片戟狀三角形,長寬約相等;頂部葉長於寬,長7∼10厘米,先端長漸尖或尾尖狀,全緣或具微波,基部心臟戟形;頂端葉狹窄,無柄,基部抱莖;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脈上有白色細柔毛;托鞘抱莖。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4∼8厘米,具白色短柔毛;花被5;雄蕊3;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呈卵狀三棱形,長約6∼8毫米,先端具短尖頭,紅褐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於山區草坡、林邊、土質疏鬆的陰濕處。亦常栽植於屋旁、溝邊。分佈我國中部、東部以至西南部。

【採集】10∼11月採挖,曬乾。

醫藥作用

【藥材】乾燥根莖呈不規則塊狀,木質;表面灰紫色,粗糙不平,多疙瘩,並有芽痕及鬚根;質堅硬,斷面略粗糙,淡紅棕色,中有裂隙和不規則細紋。氣微,味略酸澀。 [2]

產於四川、江西、江蘇等地。

【性味】酸苦,寒。 ①《本草拾遺》:"味酸,平,無毒。 "

②《四川中藥志》:"味甘微苦,性子,無毒。 "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寒,味辛。 "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治咽喉腫痛,癰瘡,瘰癧,肝炎,肺癰,筋骨酸痛,頭風,胃痛,菌痢,白帶。

參考資料:

①《本草拾遺》:"主癰疽惡瘡毒腫,赤白遊疹,蟲、蠶、蛇、犬咬,並醋摩敷瘡上,亦搗莖葉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飲。 "

②《李氏草秘》:"治乳癰風毒,入諸散毒藥內,取根二分,生薑一分,水煎服。治敗血久病不痊,又洗痔血。 "

③《綱目拾遺》:"治喉閉,喉風喉毒,用醋磨漱喉。治白蝕,搗汁衝酒服。 "

④《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要藥。 ""治損傷,活血,止痛,通關節。 "

⑤《分類草藥性》:"治氣瘰,補中氣,養脾胃。治瘋犬咬傷。 "

⑥《天寶本草》:"治腰疼背痛,瘰癧,楊梅結毒,頭風疼痛。 "

⑦《四川中藥志》:"治瘰癧、白帶、胃痛、吐血、喉痺。 "

⑧《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消腫解毒,治喉痺,流火,乳癰,關節腫脹疼痛,筋絡伸屈不舒。 "

⑨《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祛風濕。治筋骨酸痛,肝炎腹脹。 "

⑩《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治肺膿瘍。 "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4∼1兩;或研末。外用:搗汁或磨汁塗。

【選方】①治小兒流口水(脾胃虛火):鮮苦蕎頭一兩。熬水服。 (《重慶草藥》)

②治頭頂痛、後腦痛,年久不愈:天養麥根​​二至四兩(鮮品加倍),野菊花六至七兩。水煎,衝黃酒、紅糖,每日早晚二次分服。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③治瘰癧癢子:苦蕎頭(鮮)一斤,鐵菱角(鮮)一斤,何首烏(鮮)四兩,燉殺口內服。 (《重慶草藥》)

④治流火:鮮天蕎麥根半斤。水煎服。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222.*.*)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