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大皂角

大皂角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生長旺盛,雌雄異株,雌樹結莢(皂角)能力強。皂莢果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莢種子可消積化食開胃,並含有一種植物膠(瓜爾豆膠)是重要的戰略原料;皂莢刺(皂針)內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大皂角介紹

皂角樹為豆科植物,它屬於落葉喬木,樹高可達15米—20米,樹冠可達15米,棘刺粗壯,紅褐色,常分枝,雙數羽狀複葉,小葉4對— 7對,小葉片為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3厘米—8厘米,寬1厘米—3.5厘米,先端鈍,有時凸,基部斜圓形或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花雜性,成腋生及頂生總狀花序,花部均有細柔毛,花萼鐘形,裂片4,卵狀披針形,花瓣4,淡黃白色,卵形或長橢圓形,雄蕊8.4長4短,子房條形,扁平,莢角直而扁平,有光澤,黑紫色,被白色粉,長12厘米—30厘米,種子多數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0毫米,紅袍色有光澤。棘刺多數分枝,主刺圓柱形,長5厘米—15厘米,基部粗約8毫米—12毫米,末端尖銳,分枝刺一般長1.5厘米—7厘米,有時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紅棕色,光滑或有細皺紋,質堅硬難折斷,木質部黃白色,中心為淡灰棕色,而疏鬆的髓部,無臭,味淡。每年的5月份開花,10月份果實成熟,棘刺長成。皂角樹葉密、花型好看,樹型好,極少有病蟲害,是城市綠化和做行道樹的又一優良品種。

(《綱目》)

【異名】雞棲子(《廣志》),皂角(《肘後方》),大皂莢(《千金方》),長皂莢(《本草圖經》),懸刀(《外丹本草》) ,長皂角(《仁齋直指方》),皂莢(《本經》)。

【來源】為豆科植物皂莢已衰老或受傷害後所結之果實。

【植物形態】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棘刺粗壯,紅褐色,常分枝。雙數羽狀複葉;小葉4∼7對,小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3∼8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鈍,有時稍凸,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花雜性,成腋生及頂生總狀花序,花部均有細柔毛;花萼鐘形,裂片4,卵狀披針形;花瓣4,淡黃白色,卵形或長橢圓形;雄蕊8 ,4長4短;子房條形,扁平。莢果直而扁平,有光澤,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長12∼30厘米,直徑2∼4厘米。種子多數,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0毫米,紅褐色,有光澤。花期5月。果期10月。生長於村邊,路旁,向陽溫暖的地方。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採集】秋末,將成熟的果實採下,曬乾。

【藥材】乾燥莢果呈圓柱形,略扁,彎曲作鐮形,長5∼10厘米,寬5∼12毫米。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後有光澤,並有細小的疣狀突起及線狀裂紋,腹縫線突起呈棱脊狀,背縫線突起不顯著而有棕黃色縱紋。先端有喙狀的花柱殘基,基部有果柄殘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外層棕黃色,中間黃白色,中心較軟,有淡綠或淡棕黃色的絲狀物與斜向網紋,縱向剖開可見排列整齊的凹窩,很少見種子。臭微,有刺激性,嗅其粉末則作噴嚏,味先甜後辣。以個小飽滿、色紫黑、有光澤、無果柄、質堅硬、肉多而粘、斷面淡綠色者為佳。

主產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此外,東北地區及江蘇、浙扛、湖北、廣西、四川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莢果含三萜皂甙、鞣質。此外,還含蠟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同屬植物Gleditsia triacanthos L.的葉含大量生物鹼三刺皂莢鹼。

    

醫學效用

藥理作用

①皂甙的一般特性:含皂​​甙的植物頗多,至少有50個不同科的400種植物含有之。它能降低表面張力。其溶液(1:10000)振搖時,則溶液中每個氣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圍而形成一薄膜,故泡沫持久不滅。同樣,遇油類物質亦可藉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劑。它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為一般原漿毒。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有很強的溶血作用(作用於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膽甾醇可對抗其溶血作用。對魚類的毒性很強,高等動物對它一般很少吸收,故主要為對局部粘膜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等。但如服用劑量過大或胃腸粘膜有損傷或註射給藥,均可產生全身毒性,血細胞溶解;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先痙攣,後麻痺,呼吸中樞麻痺即導致死亡。國內曾報告有服皂莢煎劑(200克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者。大量皂莢中所含之皂甙不僅刺激胃腸粘膜,10分鐘後即嘔吐,以後有腹瀉;而且腐蝕胃粘膜,發生吸收中毒。

②祛痰作用:含皂甙類的藥物,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進呼吸道粘液的分泌,產生祛痰作用(噁心性祛痰藥)。在貓身上,皂莢確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較桔梗、前胡為差,持續時間較短

③抗菌作用:在試管中,皂莢對某些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其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④美國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莢鹼有罌粟鹼樣作用,可治療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膽囊炎等。

【炮製】揀去雜質,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性味】辛,溫,微毒。

【功用主治】祛風痰,除濕毒,殺蟲。治中風口眼歪斜,頭風頭痛,咳嗽痰喘,腸風便血,下痢噤口,癰腫便毒,瘡癬疥癩。

《本草圖經》:"疏風氣。 "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或入丸劑,3∼5分。外用:煎湯洗、搗爛、燒存性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調敷患處。

【宜忌】體弱者及孕婦忌服。

《本草經集注》:青葙子(一作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本草備要》:年老氣虛人忌用。

《得配本草》:陰虛痰盛,熱極生風者禁用。

選方

①治卒中風,風涎潮於上膈,痺氣不通,昏昏若醉,形體惛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豬牙皂角四挺(削去黑皮),晉礬一兩。二味同搗羅為細末,再研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不可便大段吐之,恐過, 傷人命。 (孫用和救急稀涎散)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54.175.*.*)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