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外耳炎

引起外耳炎的原因不少,其中包括細菌感染和特應性濕疹等皮膚疾病。如果耳道內壁的敏感皮膚浸泡在水中太久,例如游泳時,或倘若用棉花棒等異物搔抓,刺激耳道內壁,或長期耳垢阻塞,那麼發生感染的機會也會越大。

簡介

真菌性外耳炎是一種好發於夏季,多見於氣候潮濕,溫暖地區的外耳疾病。中國的長江和珠江流域易發生本病。多數學者認為,外耳炎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青黴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較為多見,其誘因為游泳、淋浴、中耳長期流膿、耳內滴入不適當的藥物。因此,外耳道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加上溫暖的環境,使真菌容易生長。另外,挖耳損傷也為繼發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真菌性外耳道炎早期可無症狀,但一般均有耳內發癢或奇癢及悶脹感,有少量水樣分泌物。若因炎症使脫落的上皮與菌絲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蓋在鼓膜表面,則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若有細菌感染,則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及流膿。檢查時多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者煙灰色黴苔,其狀如薄膜或粉絲,甚似發霉。揭去苔膜,可見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表面輕度​​糜爛或有少量滲血。將黴苔置於載玻片上,滴加少許10%氫氧化鉀溶液,蓋妥並適當加溫,若於顯微鏡下見到菌絲體或芽胞狀物,即可明確診斷。

當接觸或移動耳部的外側帶內部分,可能會出現觸痛感。然而,主要影響耳道的症狀包括:發癢、耳朵有稠厚、白或黃色的滲出液、假如耳垢或滲出液阻塞耳道,則會出現部分聽力喪失、滲出性、脫皮性的皰疹。 

父母發現孩子有上述症狀,應帶孩子去五官科醫院就診,醫生會利用窺耳鏡檢查患兒的耳內。如果耳道出現膿汁,那麼醫生就會取樣檢查。如果醫生髮現孩子耳內有異物或耳垢,那麼他可能會將其取去,並將耳道清理乾淨,他也可能開出抗生素滴耳劑。假如患兒的外耳炎是因為脂益性皮炎或特應性濕疹引起的,那麼醫生可能會開出類固醇滴耳劑來減輕發癢和触痛症狀。治療後,通常會在7-10天之內恢復。

疾病分類

外耳炎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局限性外耳炎,又稱外耳道癤;另一類為外耳道皮膚的瀰漫性炎症,又稱瀰漫性外耳炎。外耳道皮膚外傷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易發病,如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長期膿液的刺激等。此外,有變應體質和者易反復發作。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等。局限性外耳炎:耳痛劇烈,張口咀嚼時加重,並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當腫脹嚴重堵塞外耳道時,可有及聽力減退。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紅腫成熟破潰後,外耳道內

積膿流出耳外,此時耳痛減輕。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應注意與急性乳突炎鑑別。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發熱較明顯,無耳廓牽拉痛,而有乳突部壓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顯充血,膿液較多。瀰漫性外耳炎:急性者表現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週淋巴結腫痛。慢性者耳發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局限性外耳炎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瀰漫性外耳炎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週淋巴結腫痛。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病因學

瀰漫性外耳炎由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或普通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很少為真菌等所引起.外耳道癤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一些人(如有過敏反應,牛皮癬,濕疹或脂溢性皮炎者)特別易患外耳炎.誘發因素包括進水或各種刺激物如噴髮劑或染髮劑液進入外耳道和由於要拭淨耳道導致耳損傷.通過上皮的脫屑,像傳送帶那樣運動由鼓膜外面向外傳送脫屑,進行外耳道的自身清潔.患者用棉籤人為地清潔外耳道(拭耳),干擾了自身清潔機制.由於拭耳的方向和上皮脫屑活動的方向相反,可將碎屑向耳道內推入,促使脫屑聚集.脫屑和耵聹吸收進入外耳道的水,引起皮膚的浸軟,為致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

如外耳道腫脹或充塞膿性脫屑時,瀰漫性外耳炎患者可主訴有耳癢,耳痛,惡臭膿液流出和耳聾。牽拉耳廓或壓耳屏有劇痛者,能與中耳炎鑑別。外耳道皮膚紅腫且覆蓋著潮濕的膿性脫屑。耳癤可引起劇痛,在成熟破潰時可排出少量含血膿液。

泳者耳常可用1:1酒精和醋的合劑在游泳後立即沖洗耳道予以預防。酒精有助於除去耳道內的水分,而醋可改變耳道內的pH。除非有擴散的蜂窩織炎或其他感染向外耳道皮膚以外擴散的跡像外,很少必要行全身抗生素治療。

在瀰漫性外耳炎中,局部用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有效。首先用吸引或乾的捲棉子輕巧地清潔外耳道內感染脫屑。含0。5%硫酸新黴素和硫酸多粘菌素B10000u/ml的溶液,能有效治療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局部加用皮質類固醇如1%氫化可的松可減輕腫脹和使抗生素滲入外耳道深層;每次5滴,1日3次,持續7天。對外耳炎局部滴用2%醋酸,每次5滴,1日3次,持續1天以改變外耳道酸鹼度的治療同樣有效。局部加用1%氫化可的松可減輕腫脹並增強醋酸的效用。在發病的24~48小時內,用止痛劑常有必要,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時1次。如果出現蜂窩織炎和有向耳道外擴散的趨勢,可應用口服青黴素V250mg,每6小時1次,持續7天。如果患者對青黴素過敏,可改用相同劑量的紅黴素。

外耳道癤應讓其自行潰破引流,因切開排膿可導致耳廓軟骨膜炎的發生。用口服抗鏈球菌的抗生素治療。局部使用抗生素常無效。為止痛,有必要應用止痛劑,如口服可待因30mg,每4小時1次。乾熱敷同樣有助於止痛和加速痊癒。

外耳炎的病因

疾病原因

專家指出:引起外耳道炎的病因不少,其中包括細菌感染和特應性濕疹等皮膚疾病。如果耳道內壁的敏感皮膚浸泡在水中太久,例如游泳時,或倘若用棉花棒等異物搔抓,刺激耳道內壁,或長期耳垢阻塞,那麼發生感染的機會也會越大。

外耳道炎是什麼引起的

正常的外耳道皮膚及其附屬腺體的分泌對外耳道具有保護作用,當外耳道皮膚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損傷,微生物進入引起感染,發生急性瀰漫性外耳道炎症。如病人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抵抗力差,或局部病因長期未予去​​除,炎症會遷延為慢性。這裡列出引起外耳道炎的病因。

1。溫度升高,空氣濕度過大,腺體分泌受到影響,降低了局部的防禦能力。

2。外耳道局部環境的改變:游泳、洗澡或洗頭,水進入外耳道,浸泡皮膚,角質層被破壞,微生物得以侵入。另外,外耳道略偏酸性,各種因素改變了這種酸性環境,都會使外耳道的抵抗力下降。

3。外傷:挖耳時不慎損傷外耳道皮膚,或異物擦傷皮膚,引起感染。

4。中耳炎膿液流入外耳道,刺激、浸泡,使皮膚損傷感染。

5。全身性疾病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外耳道也易感染,且不易治愈,如糖尿病、慢性腎炎、內分泌紊亂、貧血等。

專家表示,外耳道的致病菌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在溫帶地區以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而在熱帶地區,則以綠膿桿菌最多,還有變形桿菌和大腸桿菌等感染。同一地區的致病菌種可因季節而不同。

臨床症狀

外耳道皮膚外傷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易發病,如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膿液的刺激等。此外,有變應體質和糖尿病者易反復發作。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等。外耳道癤時耳痛劇烈,張口咀嚼時加重,並可放射擊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當腫脹嚴重堵塞外耳道時,可有耳鳴及吸力減退。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紅腫成熟破潰後,外耳道內積膿流出耳外,此時耳痛減輕。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應注意與急性乳突炎鑑別。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發熱較明顯,無耳廓牽拉痛,而有乳突部壓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顯充血,膿液較多;X 線乳突攝片示乳突氣房混濁或有骨質破壞。

瀰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現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週淋巴結腫痛。慢性者耳發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9.*.*)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