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
SWEWE 會員 :登錄 |註冊
搜索
百科社區 |百科問答 |提交問題 |詞彙知識 |上傳知識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黑麥麥角病

簡介

中文病名 : 黑麥麥角病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稱麥角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菌核較硬,紫黑色,內部白色。子囊殼生於菌核萌髮長出的子座頭內,子座頭近球形。子囊殼淡紫色,瓶形,有孔口。子囊無色,筒形,大小12-30×3μm,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絲狀,大小50-76μm。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卵形,大小0.7-3.5μm。   

生理生化特徵: 麥角菌存在不同專化型。   

危害對象: 既能侵染黑麥、又可侵染大麥、小麥等。   侵染循環 : 菌核落入土中越冬。翌年春天萌發出土生成紅色子座和子座柄,內生子囊,形成子囊孢子。麥類作物開花時,子囊孢子借風雨、混蟲傳播至小花上侵害,約經7天產生蜜露狀粘液。粘液內有大量分生孢子,可藉昆蟲、雨點濺灑等傳播,15天左右形成菌核,子房變成麥角。菌核成熟後落入土中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   

發病條件

麥類作物花期長、外穎開張大,發病較重。花期多雨、潮濕條件對發病有利。春季土壤濕潤,對菌核萌發有利。麥類作物易發生麥角病順序為:黑麥>小黑麥>大麥>硬粒小麥>普通小麥>燕麥。   

危害部位 : 主要為害花器。   

危害症狀

先產生黃色蜜露狀粘液,以後纘殼內花部膨大,形成紫黑色、長角形菌核,稱麥角。一麥穗上只有幾個小穗受害,長出1個至幾個麥角,與之相鄰小花常不孕。麥角因寄主麥類的不同而大小不一。黑麥麥角直徑0.5cm,長約1-3cm。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麥角)的種子。如果麥種中混有菌核,可用20%—30%鹽水汰選。

2、深翻麥地,使菌核不能萌發。

3、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清除麥田內外野生寄主。   


上一頁 1 下一頁 選擇頁數
用戶 評論
還沒有評論
我要評論 [遊客 (18.117.*.*) | 登錄 ]

語言 :
| 校驗代碼 :


搜索

版权申明 | 隐私权政策 | 版權 @2018 世界百科知識